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国防工业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且武器装备采购数量相对较小,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特征。推行竞争机制必须加快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工作,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加强法规体系建设,完善国防工业市场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2.
保障国家安全的国防工业,受制于一定的技术因素和市场条件,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其自然垄断属性。基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集聚经济和网络经济四个视角,从经济与不经济两方面进行关联分析,既可以讨论四者在国防生产和科研中的作用过程,又可以回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垄断。  相似文献   

3.
一、装备价格形成的市场失灵与政府管制1·装备价格形成的市场失灵。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商品价格的形成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并由供给和需求关系决定的。然而,我们说,供给和需求对价格的调节作用是以竞争为前提的,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格可以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若在垄断条件下,由于市场的供给者或需求者可以控制市场,此时,价格将无法反映供求关系的实际变化,这必然导致价格形成的市场失灵。由于国防工业市场的垄断结构,加之国家作为武器装备的唯一买主这一客观现实,导致了国防工业市场的双边垄断结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国防工业耗散结构布局的内涵、特征,研究了国防工业布局系统的成长以及国防工业耗散结构布局的功能并在分析新时期国防工业布局调整面临新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新时期国防工业布局发展和完善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5.
在国防工业全球化浪潮中,为了强化国防工业基础,美、英等发达国家不断深化国防采办制度改革,在发展国防工业的过程中鼓励构建各种公私伙伴关系(private-publicpartnership,简称PPP),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安全效益。从本质上看,公私伙伴关系就是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将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进入自然垄断产业,对于促进“民参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虽然目前民营企业投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在政策上的障碍已经基本被清除,然而由于国防工业本身的独有特征,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工业仍存在众多的风险和挑战。政府作为国防工业市场唯一的买方,必须采取措施来支持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工业市场,从而增强国防工业市场的竞争性,提高国防工业的市场绩效。  相似文献   

7.
程曼莉 《军事经济研究》2014,(9):F0003-F0003
21世纪世界国防工业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全球巨型武器生产商出现,主承包商与分承包商互为依靠、界限模糊,美国与西欧国防工业差距扩大。冷战后,国防工业萎缩,各国军费预算削减,为应对新军事变革对军费增长的需求,美国改革国内国防工业的态度是:要么合并、要么死亡。  相似文献   

8.
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高技术工业群,已经成为美国经济优势所在,其高额垄断利润成为美国近年来所谓“新经济”的主要依托。美国国防工业一直是军民兼容,以军带民,近年来又呈现出明显的以民带军趋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美国国防工业的发展战略总体上是追求全球武器装备优势,不断增加投资,充分利用全国以及全世界的科技工业力量来发展美国国防工业。  相似文献   

9.
垄断与竞争的结合是现代市场结构的特征,军品市场就其特征来讲,既有垄断又有竞争,其目标市场应当是垄断竞争性市场。我国的军品市场发育还不完全,垄断不足与竞争不足并存。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军品市场,就要加强垄断与竞争,具体措施包括塑造市场主体、完善合同制、建立相应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对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以及加强市场立法等。  相似文献   

10.
现代条件下,国防工业发展的风险性、管理的复杂性与日剧增。确保国防工业健康发展,为武器装备建设和国家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就必须合理地规划国防工业长远发展,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国防工业发展战略,从宏观上对国防工业实施全面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非常关注国防工业的改革与发展,他关于国防工业改革的一系列思想给我国国防工业的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与合作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国防工业要走向世界,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我国国防工业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多方引进先进技术,国防工业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事实证明,国防工业对外开放不仅为国防工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于加入WTO后的国防工业走向国际化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政府就开始采取措施来改变本国国防工业的落后状况,使其朝着独立自主的方向前进。印度国防工业发展的目标是提高国防工业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主要产品的全球竞争力,使国防工业产品尽力打入国际市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在国防工业的市场机制和管理组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国防工业基础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强调国际出口的重要性,而且,国外所有者对其拥有相当一部分公司的股权。随着北美防务预算的紧缩,加拿大国防工业不得不面临着边境两边的同时挤压。如何摆脱危机?本文认为,除了作适当的价格准备外,还必须为自己的产品在中东、太平洋沿岸和其他战略地区找到市场。  相似文献   

14.
国防资产证券化的意义与军工企业上市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国防科工委进入国防工业企业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防工业企业基本上消化了历史包袱,进入稳步发展阶段。2006年国防科工委加大力度推进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军工企业,特别是2007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非公有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和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文件,同时,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西飞集团通过旗下上市公司沪东重机和西飞国际实现集团公司主要资产上市又进一步推动了军工企业改革的步伐。国防工业企业的现代企业改革已经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15.
美国国防工业要重塑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海燕 《现代军事》2008,(12):63-66
美国国防工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一直被公认拥有全方位的全球首屈一指的竞争力。但是美国国防部负责采办、技术与后勤事务的国防部副部长办公室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却尖锐地指出:美国的国防工业是体制僵化的20世纪国防工业.  相似文献   

16.
<正>英国是一个有军事传统和鲜明现代国防工业特色的国家,其国防工业在二战后的西欧阵营中居于特殊地位,既不同于德、意等战败国,也不同于法、荷等沦陷国,在武器装备的多项关键技术领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据欧盟专业机构的民调显示,其国民对国防工业和武器装备出口的态度在西欧国家中最为积极。  相似文献   

17.
正国防工业是美国战略威慑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保持和实施军事霸权的重要支撑。美国十分重视国防工业基础和能力,将其放到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以保护和加强美国国防工业,维持美国军事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以满足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双重效率标准的思想为基础,通过拟合我国国防支出需求函数和国防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对我国国防工业市场最优集中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最优企业数量的一般表达式,并以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为例,对其市场集中度展开了系统性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防工业产业的最优企业数量可以根据相关数据与拟合出的参数得到一个明确的数值,并且我国国防工业产业的最优市场集中度表现为适度集中,而在特殊情况下表现为完全集中。我国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的最优企业数量为14家时,能够满足企业利润最大化与市场出清的双重标准,市场集中度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印度政府进行了适度压缩国防工业规模、优化国防工业结构、鼓励民营与私营企业参与军工生产等较大力度的调整改革。纵观其国防工业改革的全过程,它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国防工业的改革必须纳入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要有长期、明确的发展方针;要对军品生产实行分类管理、对军工企业进行产权改革,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并存;在国际军工合作中,应加大国防工业的对外交流力度和开放程度,积极利用域外资源和国防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20.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也是国外军民融合发展的最为重要领域。冷战结束后,作为世界头号军工大国的美国对推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探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较大进展。1994、1995年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局相继完成了《军民一体化潜力评估》《军民一体化潜力评估精选案例研究》《中国和日本国防工业军民一体化的基本途径》等研究报告,勾勒了美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未来蓝图。而后,以制定《国防转轨战略》(1990年)和《国防工业基础转型路线图》(2003年)为标志,对国防工业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核心内容就是推动国防工业军民深度融合。近年来,美国政府把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民用科研、两用科研、技术转让和合作项目四个领域。美国国防工业的军民融合发展,既要服务美国继续维持其绝对军事强国的地位,又要服务其继续保持经济强国和大国地位,因而走的是一条"军民一体、军民并重"发展道路,并采取相应的战略举措,主要是把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作为核心内容,鼓励和大力推进军工大公司进行合并重组,发展和维持更多的可供替代和可靠的国防供应商,鼓励国防工业军用技术民用转化和开展多样化商业经营,支持国防生产使用商用(两用)技术产品和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