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视对白与影视剧中的情境紧密相连,而语用学正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因此将语用学理论应用到影视对白翻译中,对提高影视对白翻译质量、准确生动地再现原剧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让目的语观众产生与原文观众相同的感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翻译实践中,应坚持等效原则、会话合作原则及关联原则。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合作原则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并主要分析了违反若干准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或言外之意在交际中的效果以及与语境的关系 .此外 ,合作原则不仅用于会话 ,也用于文学作品中 ,而且在外语教学中传授一些语用知识 ,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是有益处的 .  相似文献   
3.
《青春之歌》产生于建国初期“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泛政治化语境之中 ,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概念化特征。但又流露出明显的女性意识色彩 ,是在泛政治化语境中女性独立话语的言说。文本戏剧性的历史遭遇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独立话语与政治权威话语之间复杂的冲突与调合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民族习惯的产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尤其是自然语言;逻辑则是全人类同一的,有较强的规范性。用具有随意性的语言表述具有较强规范性的逻辑,就容易造成二者的不协调。当元语言和对象语言是同种语言时,这种不协调就会造成矛盾。本文分别从逻辑结构与语言结构上对这些“矛盾”的例子加以分析,通过一些实例的解析,得出结论:有些从语言形式表面看起来“矛盾”的语词、语句,实际上并不矛盾。它们只是人们对结构的机械划分或孤立理解语词、语句的语义造成的。逻辑与语言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然而它们紧密相关。对语言的考察离不开逻辑法则,对逻辑的考察也不应撇开语言的历史与现实性。“矛盾”的认定也必须联系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咱家”产生于宋元时代而通用于北方地区,具有方言特色,它用作单数自称时,相当于“我”,在一些地区被用作是带有情感标记的特殊称谓。莫言长篇小说《檀香刑》侧重了这种称谓的特殊性,以它所独有的语气和话语内涵在不同的情景语境中展现说话方自尊自大、傲慢无礼、调侃油滑、玩世不恭等情态,凸现“咱家”男性化的语用特征,从这一角度反映出“咱家”具有的一种倨称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建国初十七年文学出现一体化颂歌话语现象 ,是经过较长的历史发展形成的结果。形成颂歌话语的主要原因是文学主体普遍认同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文化观念 ,泛政治化语境对文学他律规范的不断强化以及时代提供了颂歌话语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首先概述了语言的使用与语境密切相连,进而就话语使用的正确与得体的相关性问题,以英语语言为例,从会话和跨文化交际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得出如下结论:语言学习者不仅要能造出正确的句子,还要能根据语境以及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正确、得体地使用这些话语.  相似文献   
8.
《兵团建设》2014,(6):10-11
正新词一:权力清单【报告语境】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委员解词】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权力清单制度既"限权"又"现权",是政府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的"自我革命",释放出进一步规范"印把子"的信号。晒出"权力家底",让公众对权力边界不再"云里雾里",使"变相审批"、"隐性审批"失去存活空间,是既"去皮"又"割肉"的举措。但好制度要有好的落实监督,不要让好制度变成"稻草人"。新词二:黑名单制度  相似文献   
9.
词汇外延语义与阅读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外来语言文化的影响和行业术语的推广应用两个方面揭示了词汇语义的外延 .依据图式理论论证了词汇语义外延是妨碍学生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之一 .从哲学观点出发 ,说明了语境中的词语和词典中的词条之间的差异和学生在掌握词义方面的片面性 ;进而阐明了阅读课培养学生获取词汇外延意义的必要性和做法 ,以及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语用预设与图式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语用预设与图式理论作对比性介绍与分析,探讨了它们在话语分析中的作用,通过明示的语项,激活相关的图式。经过演绎推理过程从百科图式知识中选择、获取最佳假设,从而恢复或再现语用预设含义,推导说话者真正的意图,达到对话语或语篇的理解。两个理论在语言学话语分析中的运用直接回答了“为什么有些事实在话语中被省略而可以被理解,并可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