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著名美学家和教育家朱光潜认为:“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他指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四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谈读书》)此外,朱光潜有一条重要的读书方法,即边读书边写作.他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  相似文献   

2.
书味细品     
读书如吃药。我国西汉时期的刘向就提出这样的观点:“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读书不仅是医愚之良药,也是治病的良药。《唐诗纪事》里就明确指出:读杜诗可以“疗疾”。读书,虽可治病,但毕竟与中西药品的药理有所不同。它主要用于情志方面疾病的治疗,诸如弱智、疑虑、灰心、急躁、萎靡、气盛等等,大都可以通过读书得以调理和矫正。读书如吃饭。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虽说是读书,但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也…  相似文献   

3.
知识的获取,固然来自多种渠道,但多读书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开卷有益”之“卷”即书也,“有益”就是说读书有好处。但书是精神产品,它多种多样,有优劣之分,也有格调高低之别。好书读多了,就像游进了知识的海洋,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头脑就会清新,知识面就会  相似文献   

4.
文摘大观     
读书原是长寿方读书人在理性的引导下,获得了灵性、自由以及精彩的人生。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是医治愚笨,且可使人开朗、消怒和化郁,有延寿之效。“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我国自古就有杜甫之诗能解除病痛的传说,原因就在于“其辞意典雅,读之者脱然,不觉沉疴之去体也”。百岁诗翁葛祖兰曾说:“我的长寿之道就在读书与写诗,它使我胸襟豁达,心情闲适。”读书何以能够养生延寿?因为读书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不仅有各种感官的参与,而且涉及大脑反射和意识活动。所以…  相似文献   

5.
新进机关参谋人员大多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文字能力相对较弱,一时难以胜任工作需要,成为能力素质的一个“短板”。文字能力是机关干部必备的基本功,新进机关参谋人员要想在文字上尽快独当一面,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在提高认识中摆位。现在,少数机关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认为在机关主要是会办事,文字上只要过得去就行,不必要求过高;有的静不下心、稳不住神,总想绕过写材料这道坎,满足于跑跑颠颠、收收转转,每逢写材料能推则推、能躲则躲、能过则过;有的总是靠“老资料、老存货”吃饭,把“老版本”稍加改动,甚至一字不动就大块“…  相似文献   

6.
<正> 要追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源流,首先应明确语文教育的含义。蒋仲仁先生指出,“语文这个词用于教育,它的含义是:语,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合而言之,语文。……语文教育也就是语言教育”。这一说法给了我们应有的启示。语文教育的内容其实十分广泛,其中有“听”与“说”的因素;有“写”与“读”的因素。“写”又关联文字、文章及其书写,“读”又关联阅读、朗读与分析、理解。本文的目的就是考察自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与上述内容有关的诸种因素,并以此来推究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当下,阅读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阅读的质量也面临着不断下降的危险。有人抱怨,如今的图书市场被各式各样胡乱拼凑、毫无思想的“垃圾书”所充斥,阅读浅俗化大行其道。究其原因,这是一个分众的时代,什么书都有人读,垃圾泛滥,知音难寻,书不敢读;这又是一个速食的时代,书成为纸做的快餐,成为变换的图画,索然寡味,书不屑读;这更是一个功利的时代,出书只以销量计,读书则为稻粱谋,作者读者都围着钱转,书不会读。当书籍从一种近乎神话意义的精神食粮变身为大众消费品时,我们应以怎样的心境应对阅读生活的变革呢?我认为,读书确实需要进入一种状态,需要一种有准备的心境,需要安静的心绪、渴求的心欲、专一的心志。  相似文献   

8.
从小事做起     
近日,笔者偶读《最受读者喜爱的100篇文章》一书,文章精美,发人深省。书中不乏冰心、梁晓声等大家名人,也有初涉文坛的“无名小卒”,但该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韩国留学生写的《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一文。  相似文献   

9.
可贵的自知     
倪玉  姜士收 《政工学刊》2003,(10):55-55
苏东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获得“唐宋八大家”的美誉,与他具备自知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自幼读了不少书,少年时代就显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苏东坡为此非常得意,挥笔写下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一副对联贴了出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有的说苏东坡才华横溢,有的说苏东坡狂妄自大。一天,有位白发老者拿来一本书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的脸立刻红到了脖子根。原来老者拿来的书苏东坡一字都不识。苏东坡十分后悔,他深感自己的知识不足,立即取下那副狂妄自大的对联,换上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新对联。…  相似文献   

10.
李学忠 《政工学刊》2014,(10):74-74
偶登QQ,收到一位久未联系的战友信息——倒计时XX天。初时,尚不知所以,尔后想到他即将服满现役了。在日常,“倒计时”比比皆是。记得读高三,班主任早早地在黑板写上“高考倒计时)。(天”,旨在督促我们珍惜分分秒秒;上军校,时值院庆60周年,我们军乐队队长也常把“院庆表演倒计时)。(天”挂在嘴边,意在提醒我们抓紧练习,争取把院庆表演的“头炮”打响……以上之“倒计时”着实给我们以警醒、激励。然而,也有一些“倒计时”不是那么进取甚至有些颓废。对此,心怀“倒计时”的战友们,当然包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警觉并做到“三个珍惜”: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我们读到一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黑雪——出兵朝鲜纪实》(下称《黑雪》)。该书的“内容提要”醒目地写着“书中所有事件和人物思想、对话都有史实依据。”可是读完这部作品之后,我们却陷入不解之中: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作者在许多地方,竟然以道听途说的材料或虚构的东西,当作“纪实”推给读者? 在没有涉及到该书的内容之前,我们要问这本书到底是“纪实文学”,还是“历史小说”?作者在“后记”里声明,“所有的出场人物  相似文献   

12.
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 ,是领导机关必须掌握的基本工作方法 ,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毛主席曾经指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江主席强调 :“要多做些调查研究 ,少一些主观主义。”可以说 ,做好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本 ,成事之道。近些年来 ,虽然各级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领导机关下基层之声不绝于耳 ,人数次数不断增加 ,但有的实效不十分理想 ,调研中的形式主义不同程度的存在。归纳一下 ,有以下表现 :一曰“论证式”调研。有的为了出经验赶潮流 ,先入为主 ,事先拟好题目、定好框框 ,然后到基层想方设法把自己需要…  相似文献   

13.
《政工学刊》2005,(11):63-63
读书人在理性的引导下。获得了灵性、自由以及精彩的人生。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是医治愚笨,且可使人开朗、消怒和化郁,有延寿之效。“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  相似文献   

14.
当前,反“四风”轰轰烈烈,各级对官僚主义都重拳出击,但在个别基层单位它仍很有市场,甚至披上了合理的外衣。有的基层主官俨然“土皇帝”,把通信员当成服务员,把文书当成秘书,被子要人叠,衣服叫人洗,总结让人写;有的自我感觉良好,出入营门不还礼,或以点头、招手代之,训练场上甘当“看客”,组织劳动乐当“说客”;还有的自身要求不严,对战士休假归队带的特产“坦然收之”,对战士入党立功后的小意思“悦然纳之”。对此,不少人认为合乎情理,理所当然,或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如此“不应该”被视为“应该”,岂不怪哉!  相似文献   

15.
某些领导机关在一些总结材料中,总爱谈“为基层办了多少实事,为官兵解了多少难题”之类的话,可事实证明,他们往往并未把实事做“实”,而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有的表态时说好,落实时说难;有的批复时“速办”,落实时“速慢”;有的承诺要办10件实事,落到实处却未及一半;更有甚者,极个别领导机关的办实事仅仅喊在嘴上、写在计划上、体现在总结汇报  相似文献   

16.
党支部议教管教 ,是连 (中 )队抓好思想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 ,是形成“大教育观”的基本保证 ,也是政治干部首位意识在连 (中 )队的具体体现。在这方面 ,当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倾向需要纠正。一是在组织方式上 ,要纠正“重集中教育轻随机教育”的偏向。在议教管教中 ,有的党支部在指导思想上热衷于在专题教育上做文章 ,花大块的时间搞得轰轰烈烈 ,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 ,等“雨过天晴” ,再也没有“下篇文章” ;一提教育改革 ,就一味把战士推上讲台 ,发挥所谓的“主体作用”。而对内容分散、时间分散、人员分散的…  相似文献   

17.
李雪 《政工学刊》2013,(2):30-30
切实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解决问题上。针对性是实现有效性的前提,有效性是对针对性的检验;针对性没有解决好,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当前,一些单位没有真正把教育针对性问题重视起来,有的主观臆造官兵思想情况“虚设靶子”,有的把官兵已经变化的思想问题当作现在的思想问题,有的偏爱形式和过程,有的热衷于刊发“经验材料”等。  相似文献   

18.
军委江泽民主席反复强调,军队各级党委、领导机关抓工作一定要“落实、落实、再落实。”当前全军部队在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各项政策,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上,总的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单位抓落实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弄虚作假,把功夫下在争彩头上;领导检查督促不够细致,“走马观花”,把时间花在路程上;思想教育不够深入,“闭门造车”,把精力用在写材料上;部队管理不够严格,缺乏力度,把工作做在“消极保平安”上……致使有的单位思想问题较多,事故、案件接连发生,部队建设受到一定影响 在新形势下,如何把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各项方  相似文献   

19.
如今,在一些单位,基层干部见面,习惯问语不是“吃了吗?”而是“今天开啥会?”这恐怕跟会议太多开怕了不无关系,或多或少反映了基层干部的一种“恐会”心理。有的基层干部一说起开会,就把“会”与“海”联系起来,对身陷会海摇头叹息。有人把开会当成负担,认为它是浪费时间、搞形式,因而以迟到早退应付;有人把开会当成休息,闭目养神甚至鼾声大作者有之,交头接耳、接打手机者有之。要端正对待开会的态度,转变观念,从内心出发确确实实把开会当成一种待遇,把开会当作一次学习的好机会,切实改变开会不动脑、不动手、不动眼的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20.
据调查,当前有些部队战斗精神教育中存在四个“不清”和四个“误区”。四个“不清”即:(一)对战斗精神的作用认识不清。有的官兵认为发展高新武器是“硬道理”,培养战斗精神是“软指标”,可以缓一缓、放一放。(二)对严峻的局势认识不清。不少官兵认为战争离自己很远。(三)对担负的使命认识不清。一些科技干部认为自己从事的是技术工作,即使打起仗来也不需要冲锋陷阵,战斗精神的强弱无碍大局。(四)对做军人尽义务的职责认识不清。有的战士有当兵吃亏的心理;少数高学历科技干部熬资历、等职称,目的达到就走人。四个“误区”即:(一)把战斗精神简单化。认为只要上了战场,战斗精神自然就会产生。(二)把战斗精神神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