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研究两栖编队作战体系能力涌现机理是组建两栖编队、构建两栖编队作战体系,提升两栖编队作战效能的依据.在具体分析两栖编队作战体系复杂性的基础上,从体系多元组成相互作用、整体层次关联递进协同角度,研究两栖编队作战体系层次相干作用、功能递进关系,进而应用矢量矩阵集合工具给出其在多域组分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环境效应共同制约和塑造下的能力涌现模型.分析两栖编队作战能力涌现模型核心影响因素和信息融合特征指标.最后,得出"两栖攻击舰是两栖编队作战体系能力生成的核心要素、信息融合水平是两栖编队作战能力生成高低的突出表征"等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两栖攻击舰作战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的两栖战舰将进一步强化立体两栖突击能力,将普遍设置直升机机库和飞行平台,并将携带气垫登陆艇,甚至地效翼飞行器、偏转翼飞机等立体两栖突击装备;另一方面强化自身的防御武器,除了常规的中小口径舰炮外,普遍都装备导弹发射装置;此外,舰上都设有由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组成的、能处理多批目标、反应快、自动化程度高的两栖指挥控制系统。本文介绍美两栖攻击舰(LHA)和两栖船坞运输舰(LPD)的作战系统及其设备。  相似文献   

3.
两栖车辆用牺牲阳极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两栖车辆的发展和两栖车辆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性能指标要求,介绍了两栖车辆用牺牲阳极材料研究进展,分析了主要合金元素作用机理。根据牺牲阳极耐干湿交替性能要求和实车试验结果,采用极化时间、车体保护电位、活化性能等技术指标,评价了五元和六元牺牲阳极对两栖车辆阴极保护效果。展望了两栖车辆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研究的下一步工作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4.
历次局部战争尤其是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充分证明,两栖装甲战车以水陆机动和连续突击见长,是信息化条件下立体登陆作战的一支重要两栖攻坚力量。登陆作战中,两栖战车通常采取舰载方式,由两栖登陆舰或大型船坞携载至登陆泛水区,离舰高速向敌岸冲击,与气垫船、直升机等  相似文献   

5.
两栖装甲装备海上抢救,是装备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作业条件的特殊性和装备、器材的局限性,对两栖装甲装备保障有着重要的影响.新材料、新技术在两栖装甲装备海上抢救中的应用,使抢救作业方便、快捷、安全成为现实.从部队的需求、新技术的先进性和充分的试验数据,阐述了新材料的特点和在两栖装甲装备水上抢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两栖装甲战车以水陆两栖机动能力见长,是现代登陆作战的一支重要攻坚力量。纵观目前世界已装备和在研的两栖装甲战斗车辆,比较典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久经沙场”的美国AAV7A1 两栖突击车 AAV7A1两栖突击车是美海军陆战队现役的主力战车,20世纪70年代开始列装师属两栖突击营,1985年正式定名,现共装备1300余辆。AAV7A1两栖突击车主要用  相似文献   

7.
靳建峰 《国防科技》2010,31(6):27-32
两栖装甲车辆是特种装甲车的一种,主要用于水网地带、强渡江河和登陆作战。文章介绍了外军两栖装甲车辆的分类、结构及特点,并从信息技术的运用、水上性能的两极化分析了未来两栖装甲车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各国海军众多型号的两栖攻击舰中,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作战系统配置较为典型。以“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舰作战系统的组成配置、主要分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性能、指挥关系和作战指挥控制流程,总结了该舰作战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为两栖攻击舰作战系统的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赵国栋 《当代海军》2003,(10):30-31
日前,国内和国外的一些军事杂志在对“两栖攻击舰”如何定位上,意见不一。特别是在对英国最新一级的两栖舰究竟是“两栖攻击舰还是两栖船坞运输舰”说法不同。为进一步帮助读者,辨清两栖家族成员中的主力舰只——两栖攻击舰,本刊特刊文,详细介绍英国最新一级两栖船坞运输舰。  相似文献   

10.
两栖装甲车辆机动生存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登陆作战任务的完成,如何对其进行正确评估是提高两栖装甲车辆生存能力的关键所在。构建两栖装甲车辆生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是其生存能力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阐述两栖装甲车辆的特征以及在战场面临的主要威胁,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两栖装甲车辆的机动生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对该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装甲装备的生存能力主要取决于装甲装备的敏感性及易损性,具体表现为车辆自身效能、战场环境因素、战场保障能力等,可用生存概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每当提起水陆两栖坦克或两栖战车,很多军迷都会觉得十分熟悉。如果说起飞行战车(陆空两栖)、飞行潜艇(海空两栖),多数人可能就会觉得相对陌生一些,甚至还有人会怀疑这些奇思怪想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结合美海军不同时期对两栖作战的需求,描述了美海军五代两栖攻击舰的发展历程及作战能力,阐述了五代两栖攻击舰发展和两栖作战理论发展的相互影响,从作战理论与舰艇装备的发展探析了美海军两栖攻击舰的发展思路和特点,为海军两栖攻击舰发展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简讯     
美新一代 LPD-17级两栖运输坞舰美海军的两栖兵力在未来的10年中将主要由三种类型舰构成。这三类两栖舰是:“塔拉瓦”/“黄蜂”(LHA-1/LHD-1)级两栖攻击舰、“惠德贝岛”/“哈珀斯·费里”级登陆坞舰和新建的 LPD-17级两栖运输  相似文献   

14.
从水陆两栖应用需求,讨论水陆两栖机器人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实现途径。通过技术对比,指出两栖仿生机器人的性能优势及研究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根据两栖仿生机器人的特点,提出了两栖应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两栖突击车美国海军陆战队近年来对此研究格外重视,1995年又提出新的方案,集中科技人员进行设计验证,然后招标生产。美国和俄国都有水陆两用坦克,也有两栖突击车,加在一起有1000余辆。美国第一代两栖突  相似文献   

16.
于力  张政丰 《国防科技》2020,41(3):93-97
受美国亚太战略的影响,两栖攻击舰队逐步成为美军海外作战力量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建设水平将对未来美军海外战略重心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亚太新局势为背景,以美军两栖攻击舰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美国防部对亚太地区未来军事部署和谋划的构想,对两栖攻击舰队部署情况、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可以预见,在未来十到十五年内,两栖攻击舰队将成为美国强势介入亚太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两栖UAV是介于空气与水之间运动的新概念飞行器,由于同时受到空气动力,水动力的作用,动力学特征较巡航飞行器和水面滑行艇均有很大差别.基于空气动力学和二元平面滑行理论.建立了两栖UAV的飞行动力学模型和滑跳动力学模型,同时给出了仿真算例,并对两栖UAV的滑跳过程进行了弹道仿真研究.建模可以为两栖UAV的方案总体设计,滑水外形优化和弹道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名刊速览     
《现代舰船》2012,(1):4
《美国海军学会会报》2011年11月美军官批评两栖能力建设受忽视虽然美国所面临的威胁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两栖能力一直是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不可或缺的资源。来自海军的霍华德上校和海军陆战队的格伦中校对此深信不疑,他们指出,由于财政压力,美国海军两栖能力正  相似文献   

19.
使用过程建模解决体系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运用基于统一建模语言(UML)的过程建模方法,建立了体系过程视图和体系端到端面向对象的可执行模型。以未来两栖编队为例,描述了两栖编队远海作战过程,构建了三种两栖编队作战体系并评估其性能,得出两栖编队可以完成远海作战使命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军闻述评     
<正>中国海军陆战队举行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2010年5月5日,中国海军陆战队举行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在雄壮的军乐声中,15个由海军陆战队员组成的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主席台;我军最新型的两栖突击车、两栖步战车、两栖榴弹炮等两栖重型装备整齐列队,威武雄壮,展示着30年来海军陆战队取得的巨大成就。(查春明摄影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