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基于动态神经网络的柴油机建模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全柴推进系统仿真中主柴油机输出扭矩的预测问题,分析了输出扭矩的影响因素,在实验室试车台记录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带噪声的原始信号进行预处理,运用Elman动态递归神经网络建立了用于柴油机输出扭矩预测的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的结构原理及液压系统参数设计的基础上,利用AMESim创建了整车模型。根据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工作特性,以改善车辆燃油的经济性为目标,提出了基于车辆扭矩需求的发动机和液压泵/马达扭矩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混合动力系统能合理控制扭矩分配,实现不同工作模式的平顺切换,在满足车辆动力性能指标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了燃油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50kNm扭矩标准装置研制成功国防扭矩计量专业站经过6年多的努力成功研制出了50kNm扭矩标准装置,并通过国防科工委组织的技术鉴定,申报国防科学技术奖。该装置由加载机构、平衡机构、对中调正机构、控制系统和基座组成,经国家计量院检定和法国LNE国家力学实验室验证,是目前国际上计量特性最优之一、量程亚洲最大的扭矩标准装置。在研制过程中多次与国内外同行专家讨论和交流,反复论证,反复试验,数次修改设计,确立最优化的设计方案,确定关键的材质,探索解决热处理、磨削和研磨、安装和调试等一系列关键工艺。该装置独到的创新技术,得到了国…  相似文献   

4.
比照测试柴油机负荷特性方法对某型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进行了全工况热平衡台架试验,并以柴油机各稳定工况点台架试验的转速、加油尺杆位移、排气温度及相应输出扭矩的测试数据为训练、测试样本,通过BP神经网络的反复学习,得到了精度较高且泛化能力较强的柴油机动态输出扭矩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运用数学最小二乘拟合多项式计算方法,对四台活塞式内燃机扭矩试验数据的验算,得出车用及工程机械用活塞式内机扭矩曲线符合二次多项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了计算简便的扭矩曲线一般拟合方程,经计算机对方程及试验数据的曲线绘制,拟合精度令人满意。该结果为内燃机理想功率特性系数KN的最终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种大白兔挠骨扭转测试方法及自制的小型扭矩——转角自动绘图装置,并根据桡骨扭矩——转角曲线,判读得扭矩和转角的误差为1%,刚度和能量吸收的误差为2%。试验结果表明:正常状态免挠骨左右侧扭转性能有一定差异,磁疗愈合较自然愈合性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使用双层组合外套的船用液压联轴节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采用单层外套的传统船用液压联轴节扭矩提高受限的问题,提出了双层组合外套的结构形式,并详细分析了双层组合外套的应力分布并对其结构尺寸进行了优化,得到了双层组合外套的最佳分层原则及最佳过盈量。实例计算显示,采用双层组合外套的液压联轴节能传递更大的扭矩。  相似文献   

8.
曲轴工作时,承受气体压力、往复惯性力及离心力作用。这些力引起弯矩、扭矩和支座反力。以往,计算曲轴载荷时,是设想把曲轴按单位曲柄截断,各段曲柄之间除传递扭矩之外,不存在弯矩作用。并认为传递扭矩最大者,即危险曲柄,整个曲轴就以此曲柄为计算依据。同时认为主轴承(主轴颈也一样)只受左右曲柄载荷的影响,而与其他曲柄载荷无关。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新型大扭矩胶带式无级变速器,通过对其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详细介绍,建立了力学模型。对离心块、主动轮盘、从动轮盘、V型皮带等进行了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给出了传动比、轴向移动量、扭矩、包角等关系式。其结论可用于胶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设计分析,并在一种全地形车上得到了较好的实际应用。最后,利用EASY5仿真软件,对其在全地形车动力传动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性能仿真,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螺栓紧固铜排间接触电阻,以标准六角M8型号螺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圆柱形铜排间不同扭矩与接触面积关系的压痕试验。采用富士压力感应测试纸测量铜排接触面积,通过试验发现接触面积呈圆环形状,获得的扭矩在20~30N·m范围内不同扭矩与接触尺寸及面积的近似线性关系式为:接触外径D3=0.172 4F0+16.4、接触面积S=5.141F0+136.4。在得到接触尺寸及面积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了接触面积与接触电阻的关系;然后,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圆柱形铜排及铜排接触电阻模型;最后,将接触电阻仿真与实测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自润滑弹带挤进过程中渗出油量的对比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弹带的作用及特性出发, 通过数值计算和统计计算 2种方法计算了自润滑弹带挤进过程中的渗出油量,初步得出了渗出油量和行程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解决为自润滑弹带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 2种算法的比较可知, 数值计算误差更小一些, 而统计计算对数学条件要求不太苛刻。  相似文献   

12.
装甲车辆润滑油监测数据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装甲车辆变速箱润滑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油样中铁谱磨粒浓度和油液污染度之间的关联性,为润滑油不同监测参数间的相互验证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气化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干扰电流对埋地输油管道的干扰腐蚀越来越普遍。干扰电流包括直流干扰电流、交流干扰电流和地电流等3类,其中直流干扰电流对输油管道的干扰腐蚀最为严重。分析了直接排流、极性排流、强制排流和接地排流等4种直流排流技术的工作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结合输油管道的设计背景及电位测定,在不影响电气化铁路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选择接地排流保护措施。计算确定了输油管道的排流保护参数,并在输油管道平行电气化铁路区间设置6组直流干扰电流排流点和9组牺牲阳极。埋地输油管道经开挖检测,管道绝缘防腐层完好,未发现明显的直流干扰腐蚀现象,取得了较好的直流排流效果。  相似文献   

14.
研制了桥梁节段模型颤振导数测定的二维强迫振动实验装置,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实现对振动频率的控制,模型惯性力、气动力的测量采用了特殊设计的测力元件,模型运动用压电式加速度计进行测量。实验时,模型分别作单自由度的竖弯或扭转的简谐运动,通过测量模型所受到的气动力及模型位移,应用谱分析方法和非线性曲线拟合算法实现了对八个颤振气动导数的辨识,并通过平板模型实验数据与Theodorsen理想平板数据及国外文献数据对比对实验装置及辨识算法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内陆环境油品储存和运输场所面积大、植被多、地形多变、单一技术难以实现全范围溢油监测的情况,将复杂内陆环境下的油品储运区分为作业区、周围山地和水域3个主体区域,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的溢油综合监测系统方案。系统由综合监测报警中心和可燃气体、土壤溢油、水面浮油3个探测报警模块通过无线连接组成,各模块均包括若干相应的探测器和现场报警控制器,可对油品作业区及周围山地、水域进行全范围实时监测,及时报警泄漏溢油隐患,降低泄漏溢油事故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6.
油料装备信息化模式的系统构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述了油料装备信息化的意义和内涵,提出了由基础层、系统层和决策层等3 层构成的油料装备信息化模式的系统构想;分析了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指出在3个层次之间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传输的接入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实现油料装备信息化的关键支撑技术;阐明了油料装备信息化模式的主要基础支撑技术,并对相关系统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油料装备信息接入和传输网络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将油料装备从逻辑上划分为基础层、系统层、决策层3个层次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从基础层到系统层信息接入的网络方式,以及系统层到决策层信息传输的联网形式,从而为油料装备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网络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直升机野战油料保障模拟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战条件下,场站通常在前沿阵地开设野战直升机场实施伴随保障,其中油料保障主要采取飞机加油车先对直升机实施加油,后到野战机场油库领取油料这一方式进行。若将野战直升机场油料保障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要实现适时、适量的油料保障,确定合适的飞机加油车及野战机场油库发油鹤位数量是一个关键问题。利用GPSSW语言对这一问题进行模拟,得出模拟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经反复模拟和参数比较得到适合的参数,为部队保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油料装备信息化的接入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给出了油料装备信息化中几种常见的信息接入方式:嵌入式系统、条码、射频标签,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通过比较,认为嵌入式系统方式、射频标签方式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保密性和信息可读写性,大型油料装备的信息接入可采用这两种方式;二维条码因成本较低、具有一定的信息容量,可作为油料化验箱等小型装备器材的信息接入方式。最后对被覆线、卫星和短波电台3种信息传输方式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统计我国典型油罐火灾案例,计算出实际火场的泡沫灭火剂实战系数,提出了油罐火灾泡沫灭火剂实际用量的3个影响因素:泡沫飞散罐外因素、着火油罐内部影响因素、气候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泡沫灭火剂用量评价数学模型,再将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统计得到的实战系数进行对比,分析误差,有助于消防部队在火灾现场更加科学、合理地调用泡沫灭火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