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味细品     
读书如吃药。我国西汉时期的刘向就提出这样的观点:“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读书不仅是医愚之良药,也是治病的良药。《唐诗纪事》里就明确指出:读杜诗可以“疗疾”。读书,虽可治病,但毕竟与中西药品的药理有所不同。它主要用于情志方面疾病的治疗,诸如弱智、疑虑、灰心、急躁、萎靡、气盛等等,大都可以通过读书得以调理和矫正。读书如吃饭。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虽说是读书,但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也…  相似文献   

2.
文摘大观     
读书原是长寿方读书人在理性的引导下,获得了灵性、自由以及精彩的人生。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是医治愚笨,且可使人开朗、消怒和化郁,有延寿之效。“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我国自古就有杜甫之诗能解除病痛的传说,原因就在于“其辞意典雅,读之者脱然,不觉沉疴之去体也”。百岁诗翁葛祖兰曾说:“我的长寿之道就在读书与写诗,它使我胸襟豁达,心情闲适。”读书何以能够养生延寿?因为读书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不仅有各种感官的参与,而且涉及大脑反射和意识活动。所以…  相似文献   

3.
著名美学家和教育家朱光潜认为:“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他指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四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谈读书》)此外,朱光潜有一条重要的读书方法,即边读书边写作.他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  相似文献   

4.
知识的获取,固然来自多种渠道,但多读书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开卷有益”之“卷”即书也,“有益”就是说读书有好处。但书是精神产品,它多种多样,有优劣之分,也有格调高低之别。好书读多了,就像游进了知识的海洋,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头脑就会清新,知识面就会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史学家王鸣盛曾说:“好著书不如多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恐读亦读之多误矣。”①《书目答问》的作者张之洞也说过:“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②可见一部精校精注的书,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传播、研究,其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最近,由吴九龙为主编,杨炳安、吴如嵩、穆志超、黄朴民合编的,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6.
《政工学刊》2005,(11):63-63
读书人在理性的引导下。获得了灵性、自由以及精彩的人生。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是医治愚笨,且可使人开朗、消怒和化郁,有延寿之效。“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  相似文献   

7.
由 于书市的繁荣 ,决定了每个人不可能读遍所有的书 ,这就需要有选择地取舍。而现在的书又是形形色色的 ,有益的有之 ,无益的也有之 ;有害的有之 ,有毒的也难禁绝。这就需要读书时要仔细辨清“颜色” ,认真加以选择。拒读“黑色”书。由于一些环节的疏漏 ,通过非法渠道出笼的政治上有问题的书时有所见 ,如以欣赏的笔调写黑社会内情的 ,写已有定论的反动人物的传记 ,非法编造未经审核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活纪实”等。有的把革命前辈描写成流氓、地痞式人物 ,把其参加革命归因到报私仇、逃避家庭等 ;有的把我们的一些优良传统、民族文化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学习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鲁迅说读书要有“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  相似文献   

9.
夏日读书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去冬来真迅速,一年容易又春天!”正如林语堂所说,这句话对于不想读书的人来说很是受用,这样一来一年四季都有不能读书的理由了。尤其一提到夏天,那定是酷热难耐、心浮气躁,不用说读书,就连躺着不动也未必好受。古人说“心静自然凉”。然而烈日之下、酷暑之中,心静谈何容易。所幸,读书倒是个消暑的好办法。因为读书时精神最容易集中,精神专注于书本时,是无暇旁顾的;书读到入神处,更会超然尘外,不知暑热为何物。在桌前,一手执卷,慢慢地读,一手执扇,轻轻地摇;或找一块荫凉的地方,凉风也罢,热风也罢,一概让它…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 :“学则智 ,不学则愚 ;学则治 ,不学则乱。自古圣贤 ,盛德大业 ,未有不由学而成者。”学习 ,是人生的第一需要 ,而读书则是人生走向成熟的阶梯。江总书记讲过 :“学习 ,实践是成才的必由之路。”纵览古今中外 ,凡能成大器者往往都是那些嗜书如命、勤奋好学之人。读书 ,不同的人有不同方法 ,但归结那些学有所成者的读书方法不外乎是“三心”。即 :“雄心、苦心、恒心”。所谓“雄心” ,就是为理想而读书。俗话说 :“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事”。古往今来 ,成大事者 ,大凡都是抱着远大志向去读书的人。从“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孔子到…  相似文献   

11.
陈洪 《政工学刊》2006,(7):55-56
唐朝诗人杜甫诗云:“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诗文虽有好慕荣华之嫌,但有力突出了读书学习对于提高觉悟、成就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读书学习是关乎个人成长进步和部队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部队各级干部必须把读书学习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时时刻刻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说,读书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在知识的海洋里,要有持之以恒、勤学苦学的精神。但就读书而言,光有勤奋刻苦是不够的,还要在读中学会"悟"。书山有路"悟"为径,"悟"书,是领会书中要诣的真功夫。  相似文献   

13.
关于《儒林外史》的主题,至今众说纷纭。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从这部讽刺小说中找出作者的价值判断。书中所讽刺的各种人物,归于一点,在于学问或人格的“伪妄”。而小说的价值判断标准,即为“真儒”的人格学问之“真”和他们“礼乐兵农”的济世方案之“实”。所以,人才观念上的倡真反伪和社会主张上的弃虚返实,即为小说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14.
读书与人生     
现在,读书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通过读书,提高了个人的学历和知识技能,提高了个人的人力资源价值,既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也能使个人在社会上得以生存和发展。政工干部要读理论书、军事书、后勤书、高科技知识书,还要读与政治工作相关的知识书,语文学、逻辑学、心理学、法学、市  相似文献   

15.
到院校学习,时常有人会问我在哪个学校读书?而我会回答在某某学院学习。读书不就是学习么?有什么区别呢?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在我看来,读书是学习的主要途径,学习要读书,而且非读书不可。正如有人讲的"聪明书打底","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增广贤文》有"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等。但学习不仅要从书本上、课堂上学,更多的要向实践学、向身边的人和事学。既要学字面上的东西,也要学书本以外的"无字天书"。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  相似文献   

16.
马乾 《政工学刊》2010,(8):57-57
书是记录社会发展和人类思想的珍贵印记,是智慧与情感的沉淀,是时间与空间的凝结。读书,可以使我们丰富阅历,从容面对人生;拨开迷雾,了解真实世界;净化灵魂,坚定前进决心。过去,有识之士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追求,而今,读书更是我们增长才干、加强修养、成就事业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人生     
为什么要读书 其实我们平时可能都在读书,但是有不同的目的,我分析了以下,大约有三种目的。第一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譬如说你的专业、你的职业需要你读一些书,或者你读一些炒股的书、养生的书,如果你光有这样的读书,我不认为你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  相似文献   

18.
有很多的事物,看似是“是”,其实却是“非”。也有很多的事物,看似是“非”,其实却是“是”。美国社会学家肯特·M·基思博士写了《似非而是》一书,提出“‘似非而是’十大戒律”。戒律之一:人都是毫无逻辑、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的。但还是要爱他们。戒律之二: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但还是要行善事。戒律之三:你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但还是要成功。戒律之四:你今天所行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忘记。但还是要行善事。戒律之五:坦诚待人使你容易受到伤害。但还是要坦诚待人。戒律之六:思想最博大…  相似文献   

19.
一次在南方某城市公干,有幸住一豪华宾馆,宾馆装修考究,陈设豪华,彩电、冰箱、电话、地毯等一应俱全,堪称“高级”.美中不足的是室内光线太暗,即使打开床头的壁灯都无法看书,而我素有入睡前看书的习惯,书看不成,很觉别扭.空闲时,我问宾馆经理,为何不把房间的灯弄得亮一点?经理振振有辞:“住我这宾馆的人大多是大款,而大款不需要读书,只需要安静、舒适、愉快就行,因此这灯也不能太亮了.”问了几个房客,方知高级宾馆大都如此这般.我只有叹息的份了:是呀,高级宾馆本来就是为大款们准备的,人家既不读书又不看报,房间要那么亮的灯何干?  相似文献   

20.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政治、历史文献汇编,也是古代“六经”之一。钱穆在《中国史学名著》曾提到,“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无韵的称《书》”。古人有“书以道事”之说,《荀子·劝学篇》称之为“政事之纪”。司马迁也认为,《尚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太史公自序》)。书中保留了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