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院校与部队紧密结合共育合格人才是邓小平新时期建军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院校主动为部队服务,部队热情支持院校教育,是提高院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院校与部队共同努力,合力育才,才能产生最佳效应。院校与部队共育军需管理人才,必须紧密结合院校教学和部队实际,发挥各自优势,  相似文献   

2.
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客观要求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人才配置失衡问题,优化配置现有人才。从我军当前人才分布状况来看,配置失衡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沿海沿江、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分布密度大,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分布密度小;机关尤其是师以上机关、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非作战部队人才济济,许多基层单位人才严重不足,尤为严重的是应急作战部队由于训练艰苦、管理严格,造成人才少,拔尖人才就更少。这种“人才积压”与“人才短缺”并存的现象,已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不但影…  相似文献   

3.
50年前,学院前身——东北民主联军供给学校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炮火声中,随后三迁校址,十易校名,至1986年的40年中,共为部队培训了3万多名后勤指挥和后勤业务管理人才。1986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学校改名为军事经济学院,成为全军培养军事经济管理人才的高等管理院校。在新的起点上,学院继承和发扬“坚持为部队建设和战争服务”的光荣传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为部队培养新型军事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促进学院建设全  相似文献   

4.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和管理,应当着眼单位特点和党员干部的实际,注重培养锻炼,提高素质能力,努力为部队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注重任用质量,严格考核制度,努力推进部队建设和谐发展;注重管住管好,加大管教力度,努力端正部队风气。  相似文献   

5.
团队行不行,关键是看前两名。海军某导弹技术部队主任卢明章和政委邱正兴,在被称为高素质人才高地和高技术尖端武器装备库的“杀手锏”部队,团结一心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被誉为“黄金搭档”。7年间,部队先后50多次受到总部、海军和舰队表彰,连续5年被上级评为先进师团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驻城市部队发展农副业生产,增强自补能力,这是当前部队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驻城市部队发展农副业生产面临土地租金高、建设资金紧、管理人才缺、生产用兵难等困难。解决这些问题,应挖掘潜力,合理利用土地;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科技兴农,提高生产效益;加强管理,落实补助规定;调整兵力,降低生产成本;军民共建,争取地方支持等等。  相似文献   

7.
为政工干部成才铺路搭桥○骋骏海军政治学院从1983年开始,最早在全军开办大专函授班。十几年来,始终把为部队服务、促进部队的人才建设放在首位。迄今为止,为部队培养政工人才和管理人才7000余名,其中相当一部分学员已成为部队的优秀主官,有的已走上军师职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强军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一批批学士、硕士、博士不断充实到基层部队,为我军实现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然而,一些同志却颇不以为然,片面强调“学历非能力”。有的认为基层工作,需要的是实际带兵能力、管理能力,学历高低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强弱无直接关系;有的认为高学历往往是“高智低能”,不适应基层部队;  相似文献   

9.
军事经济学院是全军唯一的一所培养军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院校。“八五”期间,为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两场”的需要,提出了“上台阶、创名牌、争一流、奔‘211’”的建设目标,采取了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总体设计;突出教改重点,完善学科教材体系;针对培养目标,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立法,狠抓管理制度落实;注重学科人才建设,提高科技干部整体素质等措施,确立了新的人才模式,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了7763名军事经济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函授和自学考试等途径,为全军的军事经济战线的专业技术干部普及中专、提高大专以上文化层次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成蛟  石斌欣 《国防》2006,(9):41-43
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与现役部队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在“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方面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和独特的优势。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推进,预备役部队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迫切需要回答“预备役部队如何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走创新发展之路,在战斗力建设上有所作为”“;如何按照军委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信息化建设,适应我军建设整体转型的要求”“;如何依托社会资源,发挥预备役军官的骨干作用,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在此,我们发表《肩负起建设信息化预备役部队新使命》一文,希望能够对加强我军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王峰 《国防》2005,(2):57-58
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组织、技术、资金、人才、管理方方面面,必须认真分析各要素现状,把握规律,研究对策,切实处理好建设中的各种关系。一是处理好“部队信息化建设”与“地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是在地方信息化建设大背景下逐步推进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天津市某预备役高炮师从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出发,着眼预备役部队特点,以科学的态度、超前的规角、正确的政绩观加强部队人才建设。他们按照“瞄准应战需要选配人才,贴近实战要求锻造人才,着眼打赢目标用好人才”的思路,做到以人为本、立足长远、用当其时、科学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部队建设,先后两次被北京军区评为“人才建设先进单位”。瞄准“应战”需要选配人才  相似文献   

13.
以经费管理为“龙头” 努力实现保障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使有限的经费产出最大的保障力,是摆在军队各级领导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此,各级领导要更新观念,树立“扫瞄意识”、“呐喊意识”和“问效意识”,牢固树立提高经费管理效益就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思想;加大管理的力度,狠抓党委理财、标准经费管理、自补能力的提高,努力实现经费管理的既定目标;注重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着力开发财务管理人员的“敬业效能”、“人才效能”、“素质效能”,充分调动财务人员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当前经费管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和要求,做好新时期经费管理工作,必须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紧密围绕“保障有力”总要求;坚决贯彻“一保战备、二保生活”的原则,突出抓好军事斗争准备经费供应保障和标准经费管理两方面的和谐运行;克服预算管理软、难点经费超与使用效益低的倾向;强化统管意识、标准意识、法规意识、人才意识,全力保障各项事业建设和部队全面发展,实现事业建设和经费管理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四川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巧借地方科技和预备役官兵的人才优势,着力抓好部队的训练和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部队的全面建设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这个师积极适应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努力克服部队迁建、新建后起点低、底子薄的实际困难,巧借地方高科技人才优势和炮兵某团正规化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一手抓调整改革,一手抓科技兴训,整体推进部队全面建设,去年  相似文献   

16.
各级党委领导在加强部队后勤管理过程中,必须强化艰苦奋斗意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强化标准意识,在管好用好标准经费上下功夫;强化法制意识,坚持依法规范后勤管理;强化人才意识,大力提高后勤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发挥地方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积极为部队培养和开发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八一”前夕,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双闸街道为驻军部队提供30亩土地建立“科  相似文献   

18.
后勤管理具有效益性、服务性、技术性和能动性特点,它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提高军事经济效益为中心;履行好为部队服务的职能;坚持把培养高素质的后勤人才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应主要抓好财经管理、生产生活管理和资产设施管理。  相似文献   

19.
腾茂盛 《国防》2006,(12):53-53
建军作战,人才为本。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推进人民武装信息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适应战争形态信息化的要求,把信息人才动员准备置于重要位置,认真搞好信息人才登记、编组和训练工作,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打赢未来战争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要结合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整顿,统计掌握地方信息人才的数量、专业和分布状况。要根据“十一五”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总体规划,扎实搞好现役部队信息人才预编组工作,全面落实民兵、预备役部队信息分队人员编组。凡未编人现役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地方信息人才,要分门别类进行登记储备。要坚持任务牵引,扎实开展军事训练。把纳入后备力量体系的地方信息人才作为军事训练的重点,通过扎扎实实的军事训练提高其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20.
公安现役部队后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智力基础,关系到部队后勤全面建设和长远规划。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与繁重的边、消、警任务,对后勤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实现部队后勤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更快更好地培养融指挥、管理、技术为一体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