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葛宇斌 《政工学刊》2014,(12):59-59
当前,网络的使用管理是部队普遍关注的一个重难点问题,特别是少数官兵违规使用手机上网的问题日益突出,给保密安全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一问题,既要靠管理,更要靠教育,从思想上筑牢官兵上网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性能强大、功能齐全的新型手机如海潮般卷涌而至,部队官兵手机持有人数也与日俱增。手机上网看新闻、查资料、发邮件、聊天、炒股、理财等已从昔日神话变成今朝现实。然而,你可知道?小巧手机给你的生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敌人窃密增添了通道。网络盛行,一款款针对手机的  相似文献   

3.
严峰 《政工学刊》2003,(3):33-34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上网求知、休闲娱乐、沟通联系已成为越来越多官兵喜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广大官兵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净化官兵网络生活空间,构筑坚强的网络道德防线,已成为当前部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关注和研究解决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4.
肖永梅  侯小蓉 《国防》2006,(4):32-34
随着互联网、军网以及武警部队三级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渗入到武警官兵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既拓宽了官兵道德交往的范围, 促进了官兵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也给武警官兵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行为带来了负面影响。尽管技术、规范、管理等手段在解决上述问题上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网络有着虚拟性、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  相似文献   

5.
张宁 《政工学刊》2021,(1):42-44
随着经济社会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借贷悄无声息地融入每位官兵的日常生活,在给官兵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不少问题隐患。习主席指出,基层是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面对来势迅猛的网络借贷问题,高质量地抓好防控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基层官兵网络借贷易诱发的问题(一)扰乱官兵训练生活。网络借贷平台利用极具诱导性的宣传方式,使一些警惕性不高的官兵看不透网络借贷看似利率低.  相似文献   

6.
日前,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对某部新兵上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是有过上网经历的占58%。面对网络给部队带来的新情况,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青年工作,促使青年官兵健康成长,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精神动力,是当前需要回答和解决的新课题。思考之一:如何看待“e网”兵?只有摘掉“有色眼镜”,才能看到“网迷”兵中蕴藏的积极因素。调查发现,迷恋网络的新兵达到20%左右,成为“网民”时年龄最小的才12岁,上网冲浪经历最长的已达9年之久。面对“网迷”新兵的到来,有些同志看法不一,喜忧参半。有的认为,网络青年为军营增添…  相似文献   

7.
谭振伟 《政工学刊》2001,(12):38-39
围 绕官兵对“网络文化”的需求 ,增强搭建军营文化新舞台的强烈意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基层官兵对“网络文化”的要求悄然升温。在“网络文化”已经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冲击的背景下 ,随着一批批懂得网络技术的青年步入军营 ,官兵对“上网冲浪”活动的追求和渴望也越来越强烈。与传统文化活动方式相比 ,“网络文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更具传播的快捷性、内容的广泛性、资源的共享性、功能的开放性、组织的便利性 ,更贴近官兵求知、求美、求新、求乐的文化需求。加强军营文化建设 ,就必须围绕官兵的需求 ,与时俱进 ,以…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触 角也穿越了军营的围墙,伸入到了官兵的 戎马生涯中,网络对官兵思想的影响和冲 击已经十分现实。最近,我们对部分单位 官兵“上网”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 调查、组织座谈、个别谈心、实地暗访等 方式.对当前官兵“上网”现象进行了研 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青年军人的“恋网心理”是指个别青年官兵热衷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计算机网络上“冲浪”、聊天或者进行网络游戏,对网络过分依赖甚至“嗜网成性”的一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0.
"军营博客"成了搭建发表个人见解、记录个人心得的网络新平台、"时尚微博"成为官兵网络聊天的必备工具、"个人主页"让官兵训练、生活更加精彩……在某集团军政工网上记者看到,官兵们坐在电脑旁尽情地畅游在军营网络的"海洋"里。社会是个大环境,军营是个小社会。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军  相似文献   

11.
刘文  郭炜 《政工学刊》2012,(11):39-40
QQ是由深圳腾讯公司以ICQ为模板,于1999年推出的一个即时通信软件。它具有充满个性、贴近生活、开放互动、功能多样等特点,深受广大网民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短短十几年就已经拥有了过亿的注册用户,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实时在线聊天平台。QQ也逐步拓展为一个融工作、学习、娱乐为一体的网络生活社区,并从虚拟走向现实,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不可避免地给军营带来了冲击。据调查,绝大多数青年官兵在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正快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当我们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愉悦的同时,也受其“双刃剑”的负面影响。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泄露等现象接踵而来。如不会“挑三拣四”,这种负面影响也会悄然进入军营。如何挑出有用的、有益的信息,为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服务呢? 一是挑选符合时代主旋律,能够引导官兵树立崇高理想的信息。引导官兵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信息,培养广大官兵具有崇高  相似文献   

13.
针对官兵对网络的"情有独钟",98.7%的新战士入伍前部有上互联网的经历,92.3%的官兵每天都有上部队局域网习惯的实际,武警云南总队在引导官兵正确上网的同时,依托总队"政工网"为官兵搭建情感寄托、学习成才、交流互动和文化娱乐的平台,精心打造"官兵e家",建设警营"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官兵的学习、训练和生活,满足了官兵成长成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杨灏 《政工学刊》2004,(5):24-24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网络政工”,倍受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者推崇和官兵的喜爱。许多单位相继建起了自己的局域网,开发了一批政工网络平台、网站和主页。应该说“网络政工”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为思想政治工作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其积极作用和正面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当然,“网络政工”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课题,有的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使“网络政工”这一新生事物健康地发展,运用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正确处理“形…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的开通,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但笔者也发现,有许多人自上网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在写东西时存有从网上抄袭的现象,有的人写论文从网上下载,有的是本应该个人写的学习体会从网上下载,有的连几句话的会上发言都要从网上下载.有的官兵甚至已不是一般的借鉴而是照搬照抄,成了网络“寄生虫”。  相似文献   

16.
四川德阳军分区的营院是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营院建设相对落后,给官兵的学习、生活、办公、训练带来了诸多不便。去年初,分区党委“一班人”统一了思想,认为践行江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真抓实干,努力为官兵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军队信息化的推进,网络已成为官兵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上的种种观点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上网官兵。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快利用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步伐,发挥“网络政工”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所谓“网络政工”,是以网络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从形式、内容、手段、方法乃至工作格局进行全方位改进,是一种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结合,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交互…  相似文献   

18.
近 年来 ,一些官兵参加了地方名目繁多的“联谊会” ,如“同学会”、“老乡会”、“战友会”等。他们经常或明或暗地开展活动 ,极少数甚至演变成了颇具封建特色的“结义”行为 ,给部队建设带来危害 ,应加以纠正。一、加入“圈子” ,容易形成“小团体”。军人加入“联谊会”后 ,会员之间的交往活动也就频繁起来。尤其是个别基层领导的参与 ,对联谊活动无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官兵甚至把圈友关系胜过组织关系 ,出现遇事不找组织找会友 ,办事不走正道走圈道的现象。这种以“圈”划界 ,于团结不利 ,于工作有害。某部干部张某 ,加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官兵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数量都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而在官兵所接受的信息中。不良信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流行在手机、网络和社会上的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给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们成长进步带来不良影响的信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不良信息对官兵的影响渗透到生活、工作、学习、训练的方方面面,并影响到部队的全面建设,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引导官兵深刻认识和把握它的危害,从而切实提高抵御这种精神毒品和文化垃圾的自觉性,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疫情给官兵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引起了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健康的心态是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为此,要积极做好心理调适与防护,打赢心理战"疫"。一、面对疫情官兵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疫情发生后,官兵容易出现以下不良心理,必须予以高度关注。一是滋生离我很远的麻痹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