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美育?从理论上说,美育从属于美学;从实践上说,又从属于教育.在教育学上对美育的概念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美育,又称“艺术教育”,也就是通过艺术理论的学习和文艺作品的鉴赏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能力的教育.广义的美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它是指在正确的审美观的指导下,通过审美活动实践,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与创造能力,并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使情感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的教育.本文所论及的是广义的美育.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还要对学生进行美感的培养、欣赏和引导。语文教学是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讲解,展现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语言美,以求达到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  相似文献   

3.
儿童审美教育要使儿童通过对美的形式的理解和由形式的想象。达到对人类本质力量的自我意识。由各种自然物的外观引到拟人化的类比联想,是审美意识发展的又一形式。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表演和创作来发展主体的审美能力,尤其是拟人化类比联想能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儿童,则应从培养其对于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出发培育并发展其审美器官:言语器官、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及其三方面的素质: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调解真与善的冲突是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重视儿童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4.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是以艺术为主,结合其他一切审美对象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的活动,也是教育人们不断美化自身、美化世界,不断追求“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美育的宗...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军人有着崇尚革命英雄主义的审美理想和以朴素、庄严、威武为本的审美观念。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与能够成为军人审美对象的事物之间总有不小的距离,要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并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形成一个具有严密逻辑顺序的军人审美能动性发挥系统尤为重要,从美感系统的构建、审美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对军人审美能动性的发挥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不仅浸润着军事智慧,而且在构建起严谨恢宏的兵学体系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其刚柔相济的审美风格。无论内容、结构、语法,还是修辞都呈现了以阳刚美为主的阳刚与阴柔相互融合的审美风格。直到今天仍然流溢着阳刚豪气和阴柔韵律的灿烂光泽。  相似文献   

7.
早在1996—2000年、2002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就对审美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2003年4月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以及高中语文实施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即在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贯彻审美追求。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阅释如何实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思想教育工作者须加强自身审美修养,按照美的规律教育人、塑造人,重视教育的审美艺术。努力学习美学理论、参加审美实践是加强审美素养的基本路径,教育者应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论思想工作者的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思想工作者的美感张治洪思想工作者的美感意识,就是在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思想工作者自觉运用美学营养,依据思想工作的内容,对教育对象进行美的熏陶和渗透,使教育对象在具体的体验和感受中产生精神上一种不平常的满足和愉悦、怡情和感动,从而使其接受或改变某种思想...  相似文献   

10.
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军人的美也以其特殊的形态、内涵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审美目光。美是一种感受和体验,军人美也不例外。而除了现实生活,文学艺术是审美体验之最重要的对象和媒介。事实上,人们对军人美的体验,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军事文艺获得的。军旅诗歌,以其勇武的英雄气概和昂扬的格调,歌颂了那些有能力自由驾驭军事活动规律、朝着正义战争的道德和政治目标前进的军人,展现出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军人美的形态和意蕴。  相似文献   

11.
化学美学是化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它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化学美的欣赏反映了人与化学世界关系的和谐和丰富,当欣赏主体以愉悦的心情在对象(化学)中发现出一个新的世界时,主体就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感受,并在情感的共鸣和意蕴的领悟中,加深对化学价值的体验,得到情感领域的升华,达到主体自觉地去发现化学美,表现化学美,创造化学美。  相似文献   

12.
美术教育是一种极具个性化、创造性和欣赏性的活动,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所在,已成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美术教育不仅是要传授美术理论与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完成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目的.这个过程必须要摒弃非艺术化、功利化的禁锢,突出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激发大学生对客观世界想象、探索与创造的欲望,更好的提升他们对事物客观的直觉把握和本质领悟.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审美层次、政治历史层次、哲学层次三个方面对《红楼梦》的主题进行了论述 ,旨在从更深更广的层面来理解、欣赏这部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14.
在美育领域,有一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审美主体,因为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对待审美对象,实现主体与客体的互通共融。当代中国的美育建设,要多从西方美的异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事物的培育、展示的对比中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激发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激情和献身精神。在当前,我国的美育建设可以采取主体和对象分层的办法作为创新方式方法的一种思路,要以活动为中心开展社会审美教育,要创新审美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手段,加强审美教育并使之超越对事物的一般性感知,要让人们以欣赏的眼光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美育所展示的美好事物成为激扬民族和时代精神的意向表达。  相似文献   

15.
选择正确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我们应当很好地利用和发扬。我们在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常可选择的批评方式主要有:(一)公开式,即间接地或直接地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的批评,如大会批评、通报批评等。公开式批评对群众影响大,对受批评者触动深,不仅使受批评者受到教育,而且对其他人也有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认识到,音乐鉴赏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说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获得听觉的美感和个人情感与心灵的体验。而中学音乐鉴赏课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和空间。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从音响的感知到情感的提升,进而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已经摆在所有中学音乐教师的面前。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它的任务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中学语文教学则是借助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的思想、意识活动的教育手段与过程。它的任务是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发现美、理解美、表述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茅盾的《风景谈》采用曲折含蓄的笔调,融社会美于自然美。沙漠风光、月夜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憩趣、北国晨号六幅图画展现出一幅恢宏博大的…  相似文献   

18.
解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有一个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党的执政能力究竟是什么?开宗明义,说得通俗一点,党的执政能力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一切能力,都是为人民执政;一切能力,都要为人民执政。为人民执政的能力从何而来?它不会从天而降,更不是靠少数人发明,归根到底,它要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中来,要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实践中历练,要在严酷的反腐败斗争中提升,最终还要由人民群众来断定。执政能力建设不仅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而且过程艰苦。执政为民是我们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执政,就是掌权。为什么人执政,为什么人掌权的…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为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本身就是美的创造与结晶,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美的形象,创造出美的境界.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美学内容,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党必须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能力素质 ,作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关键环节扭住不放松 ,从而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这方面 ,军队领导干部亦不例外。一  马克思主义能力观认为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而且创造了人的能力。关于人的能力的本质只能在人的劳动中得到阐明和实证。劳动决定了人的能力在其现实性上是一种基础性的社会力量。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能力是蕴藏在党内的社会力量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实质就是加强党同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 ,就是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