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作为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基本组织者的班主任,其素质能否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和改革的成败。培养出新型、高素质的班主任是高校的任务也是重要职责,现就其培训内容和培养方式提出几点建议,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入点,也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议题,实施新课程改革,将会逐步改变我国应试教育的模式。本文从新课改意义、必要性以及语文教学中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进行了分析,为做好新课程改革做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评课者与被评者的关系以及新课程下听课看什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成为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是观众。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的想法观点,看起来省下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没有经过自己的摸索,总归难以成为自己的东西。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没有品味、消化、吸收的机会。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占去了学生大部分时间,还统治着课堂教学,严重禁锢了教师学生的思想,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淡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惟有进行新课程改革才是语文教学的出路。作为教学现场的课堂是一个多维立体的动念场,被新课程解放了的教学创造力,将在这里迸溅智慧的光彩。教师在其间获得专业…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的实施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实施新课程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他们已有的专业素质已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本文在对兵团实施新课程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现状及需求的调查基础上,对师范院校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提出一些改革的思路,使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兵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如此。众所周知,无论教学设计多么周密,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预想不到的"可能",如果教师能冷静处理这些意外,跳出预设的思路,及时调整,顺应学生的思路,尊重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这才是本体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本文通过讨论怎样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寻找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下,有效的地理课堂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树立新课程的教学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体现地理教学的生活性,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构建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学生发展的课堂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 数学不同于其它自然科学,它的对象并不是客观世界中固有的一种存在,它的产生、发展与人类认识的需要、目的、意志有着直接的联系,它的独立存在是通过符号、文字、图表、公式来实现的。因此数学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抽象建构起来的。数学的人为化现象和抽象性特点增加了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而长期以来,我们中学数学教学又过于强调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特征的被动接  相似文献   
9.
一、阅读教学中应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讲授,离不开系统的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内容上都是有限的,也只能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所以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读实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处于主体地位.讲授一篇新课之前,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接触课文,熟知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方式将课文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并带着自己的初步理解和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分析给学生.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对未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长时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其实很多时候,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重要,而要学会提出问题,就必须具有强烈的探异求新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