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孙武的《孙子兵法》两书的主导思想 ,不是“主战论”与“不战论”之分 ,而是战争形态上的“硬战”与“软战”之别。  相似文献   

2.
勇武是军人必备的精神和品质,是武德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历代兵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军人勇武精神的培育,并提出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墨子·修身》篇把“勇”作为作战的根本,指出:“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六韬·虎韬·必出》把“勇”看作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因素。对于“勇”在战斗中的作用,吴子在其兵法《励士》篇中指出:“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韩非子·出见泰》篇则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以它揭示战争运动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的深邃性而享有永恒的意义,许多战略性命题历经数千年,仍具有鲜活的指导作用。本文仅就《孙子·火攻》篇中的慎战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谈些新的认识和体会。《孙子·火攻》篇说:“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日费留。故日:朋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温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段重要的总结性论述与《火攻篇》所说内容几乎没有多少直接的联系。就《火攻篇》本身讲,“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  相似文献   

4.
王珏 《军事历史》2013,(3):53-58
柏举之战被认为是孙武参加的唯一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战争,但对孙武究竟是以何身份参与了柏举之战,以及战争初期吴军的行动是否具有出敌不意之效,论者仍持说不一。通过检索与此相关的《左传》、《史记》等史籍,较为可靠的是孙武以"吴将"身份参与此战,而吴军的行动也并未对楚构成出敌不意之效。此外,《孙子》一书在舍事言理、辞约意深之处颇为难解,若以"言兵事委屈详尽"的《左传》来解读之,便可虚实参照,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蕴含着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战争设计思想,其前三篇《计》《作战》《谋攻》集中体现了孙子战争设计思想的核心要义:第一,“计”是战争设计的前提,孙子既突出“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计”的不确定性;第二,“尽知用兵之害”是战争设计的逻辑起点;第三,“必以全争于天下”是战争设计的指导原则。孙子的战争设计思想,可以作为战争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规律,对于更好地把握战争设计的方向及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的特殊制胜机理,具有永恒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鞅,又称卫鞅或公孙鞅,他不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改革家,而且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齐之田单、楚之庄跷、秦之卫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兵权谋家:“兵家:权谋,《公孙鞅》二十七篇。”商鞅军事哲学思想,举其大要,约有以下诸端。一、重战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诸侯混战、战争纷起的时期。对待战争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先秦诸子多数认为兵为凶器,战为暴事,即所谓:”春秋无义战”,主张消兵弥兵。与众不同,商较认为战争存在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7.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它记述了鲁隐公元年(前77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的历史,是编年体的一部历史名著。相传作者为左丘明,故有学者称“先秦编年之史,至左丘明而成功,亦至左丘明而后集大成。”(张煦侯:《通鉴学》,...  相似文献   

8.
《孙子·形篇》,从宏观上论述了军事实力问题后,又提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样一个增强军事实力的重要的原则。既然军事实力的强弱是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而要赢得战争的胜利,离开这个物质基础专事诡谲之汁是不行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实力强大到“能为胜败之政”(即掌握胜败的决定权)呢?孙武的结论是“修道而保法”。所以搞清楚孙武讲的“道”与“法”是十分必要的。孙武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计篇》)对孙武说的这个“道”。杜牧释之为“仁义”;张预注之为“抚众”,即所谓“以恩信道义抚众”者。他们都把“道”看成为可使自己上下一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所以郭化若同志把孙武关于“道”的那段话翻译成这样的现代汉语:“政治,是讲使民众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怕危险。”据此,不少人就把“修道而保法”里的“修道”,理解为“修明政  相似文献   

9.
扬尘     
战争中,敌我双方有意扬起烟尘,使对方对自己的兵种、兵力、部队行进速度等情况作出错误判断,兵家叫做“扬尘计”。我国古代兵书《六韬》中就有对付敌人时“令我老弱曳柴扬尘,鼓呼而往来”的记载。经考证,历史上使用“扬尘计”破敌的有:春秋时的栾枝(《左传·僖公28年》)、晋人(《廿一史战略考·春秋》),东汉的杨琁(《后汉  相似文献   

10.
《六韬》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托名姜太公撰,实为战国末期无名氏之作。在军事论理思想方面,《六韬》不仅吸收了先秦兵家及诸子军事伦理思想的精华,又赋以时代道德生活的新内容。它是融前人与时代伦理思想干一炉的巨著,是研究先秦时期军事伦理思想的重要文献。一、民本主义的军事伦理观先秦时期,大多数军事思想家在战争的实践中都体验到:人民群众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孙子兵法·计篇》中所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破,即在于告诫国君与将帅们:只有和人民同心同德,赢得…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多少年来,一直被世界公认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它所提出的一些带普遍性的战争规律和军事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孙武和其他任何作者一样,不能不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佚;后《孙子》者,不佚《孙子》”,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的。其实,后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事军事历史研究工作,对阅读中外将帅传记和军事人才著作有特别的偏好。孙子曰:“夫将者,国之输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者国必弱。”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关于将帅的记述和研究倍受垂青。从《孙子兵法》中的将之“五德”,《六韬》中的“论将”、“立将”,《诸葛亮集》中的“将苑”,到近代《韬园文录外编》中的“择将”……;从中国古代《史记》、《汉书》中的将帅传记,到外国近现代的《拿破仑传》、《十九颗将星—一对美国四位名将之研究》,有关将帅的著述恰如群山巍峨,星汉灿烂。每当读到一本好书,笔者常心驰神往,或掩卷…  相似文献   

13.
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了战争,这一观点已被中西方的多数学者所接受。在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吕氏春秋》中,也有这样的论述:“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不唯如此,该书当中还较具体地描述了远古时候的战争场景:“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周次作难矣,五帝故与争矣……人曰  相似文献   

14.
自从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产生以来便有了战争.也就有了战争史。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关于战争的最早记载,是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代的甲骨文。在当时的统治者心目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甲骨文中有些是占卜征伐用兵是否吉利的,也有些记载了战争的掠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文献《左传》中关于战争的记载就更多了。但是,我国虽然产生过象《孙子兵法》那样不朽的军事理论著作,却很晚才出现专门的军事史学著作。盛行官方撰修史书限制了专门的军事史学著作的产生。在西方,公元前5世纪左右,被史学家誉为“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就写了著名的《希波战争史》。修昔底德写了《伯罗奔尼撒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战争控制理论方兴未艾。战争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作战手段的控制,尤其是限制非常规战法的使用。这一思想,在《孙子兵法·火攻》中已见端倪。 一   《孙子兵法·火攻》在论述了火攻的对象、方法、时机等问题之后,接着指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对于这段话,目前…  相似文献   

16.
曹操是三国第一流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在军事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为后人留不了宝贵的遗产,今天重温、总结一下他对战争形势、战略、战术思想,不是没有裨益的。 军事形势家的胸怀 对战争形势的正确分析,是军事家不可或缺的素质,历来为兵家所重。《汉书·艺文志》根据西汉任宏的分类,列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前两家是兵家的主流与正宗,后两家是兵家的末流与旁门。论形势,曹操就是以军事形势分析见长的军事家。 《孙子·计篇》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指出战争事关国家存亡、军民生死,必须严肃地对待。这就要求军事统帅在制定战略、战术之前,  相似文献   

17.
《孙子》中提出了不少反映战争基本规律的作战原则。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而制胜”、“奇正之变,不可胜穷”等等。这些原则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建立在变化的思想基础之上。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万事万物都在变,战争也是如此。只有认识了战争的多变性,并能适应和驾驭战争的千变万变,以变制变,才能最后夺取战争的胜利。《孙子》所提出的战争原则,能流传至今而不失其价值,就是因为这些原则是根据战争的多变性提出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战争是敌我双方的较量,孙武论述的变,当然也包括双方的变。一是自己主动的变,叫做“兵无常势”;二是根据对方情况的变化而变,叫做“因敌而变”。  相似文献   

18.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军队管理思想。尽管囿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这些思想未能形成系统的军队管理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军队管理的一般规律。探讨古代中国军队管理思想,汲取和借鉴其中有益的成分,对于促进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加强部队的管理教育,是有重要意义的。一、治之以法——军队管理的根本在中国古代,管理统称为“治”,军队管理即为“治兵”、“治军”或“振旅”。《左传·隐公五年》有“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礼记·曲礼》有“班朝治军”之语,指的主要是军队平时的管理教育(含训练、校阅)。战国前期,著名军事家吴起提出“兵以治为胜”,极言军队管理与战争胜负的关系,认为对军中士卒的良好  相似文献   

19.
步兵,春秋时期指徒兵或卒,《左传》说:“兴徒兵以攻之”,所谓徒兵,即指步兵。“步兵”一词的正式应用,始见于《六韬》。《六韬·战步》说:“步兵与车骑战奈何?”这是我国军事著作中使用步兵这个术语的开始。判定《六韬》的成书年代,也就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夏、商两朝及西周初年,曾发生过几次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战争,这就是夏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商汤伐夏桀的鸣条之战,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和周公平定管、蔡、武庚叛乱的东征之役。这几次战争发动者的命令和有关言论,经后世史官之手以“誓”、“诰”的形式载录于《尚书》之中,分别名为《甘誓》、《汤誓》、《牧誓》、《大诰》和《费誓》。这五篇文献,以其对战争命令和战争言论的专题记载,为研究上古时代的战争动员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