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也是国外军民融合发展的最为重要领域。冷战结束后,作为世界头号军工大国的美国对推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探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较大进展。1994、1995年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局相继完成了《军民一体化潜力评估》《军民一体化潜力评估精选案例研究》《中国和日本国防工业军民一体化的基本途径》等研究报告,勾勒了美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未来蓝图。而后,以制定《国防转轨战略》(1990年)和《国防工业基础转型路线图》(2003年)为标志,对国防工业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核心内容就是推动国防工业军民深度融合。近年来,美国政府把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民用科研、两用科研、技术转让和合作项目四个领域。美国国防工业的军民融合发展,既要服务美国继续维持其绝对军事强国的地位,又要服务其继续保持经济强国和大国地位,因而走的是一条"军民一体、军民并重"发展道路,并采取相应的战略举措,主要是把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作为核心内容,鼓励和大力推进军工大公司进行合并重组,发展和维持更多的可供替代和可靠的国防供应商,鼓励国防工业军用技术民用转化和开展多样化商业经营,支持国防生产使用商用(两用)技术产品和规范标准。  相似文献   

2.
正国防工业是美国战略威慑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保持和实施军事霸权的重要支撑。美国十分重视国防工业基础和能力,将其放到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以保护和加强美国国防工业,维持美国军事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3.
程曼莉 《军事经济研究》2014,(9):F0003-F0003
21世纪世界国防工业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全球巨型武器生产商出现,主承包商与分承包商互为依靠、界限模糊,美国与西欧国防工业差距扩大。冷战后,国防工业萎缩,各国军费预算削减,为应对新军事变革对军费增长的需求,美国改革国内国防工业的态度是:要么合并、要么死亡。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美国以制定《国防转轨战略》和《国防工业基础转型路线图》为标志,先后对国防工业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国家技术与工业基础”的战略目标和构建“基于能力的国防工业基础”的战略思想,并辅以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较好地实现了国防工业的重组。美国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的做法,对我国制定和完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开发军民两用技术运行机制的探讨范琼英,龚建国编者按:近年来,美国国防工业兴起了一股“军民两用技术”热,声称美国国防工业进入了“军民两用技术”开发时代,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一方面可以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另一方面使军工企打入军民两种市场,摆脱困难。这种动向...  相似文献   

6.
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高技术工业群,已经成为美国经济优势所在,其高额垄断利润成为美国近年来所谓“新经济”的主要依托。美国国防工业一直是军民兼容,以军带民,近年来又呈现出明显的以民带军趋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美国国防工业的发展战略总体上是追求全球武器装备优势,不断增加投资,充分利用全国以及全世界的科技工业力量来发展美国国防工业。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国会、政府和国防部都一直在积极地采取措施推进国防工业军民一体化的进程。但纵观美国这十来年的国防工业改革历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全面的、综合性的一体化政策,更谈不上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军民一体化的长远发展战略。具体说,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军民一体化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调整国防工业企业结构 为军民一体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军民一体化是美国国防工业的发展方向,但要实现这种战略转变,美国必须首先大力调整现有的国防工业企业结构,以精干队伍。 冷战后,美国政府积极支持国防工业企业之间的…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美国的国防工业研发创新面临着国防预算削减、全球安全环境变化、自身使命任务拓展等新的挑战。面对挑战,美国科学制定国防工业研发创新发展战略规划,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国防工业研发水平;多点发力,打出激励国防工业研发创新的组合拳。这些做法,为推动我国国防工业研发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5月中旬,印度一个由国防工业专家、国防政策制定官员和国防工业代表组成的庞大的国防工业采购团对美国进行了考察访问。其间,代表团参加了美印国防工业研讨会,拜会、参观了美国防部、出口局和商业部,并同美国知名的国防工业厂商进行了会谈,对各类先进的武器装备进行了考察。同时,美印防务计划小组也举行了第二轮会谈,双方希望加快扩大双边联系,为美国增加向印度的武器出口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0.
军工企业是美国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的“摇篮”。为了拥有和保持军事技术、装备上的优势地位,美国国会和国防部一直密切关注国防工业的发展,宏观上制定政策引导其调整、改革,微观上插手军工企业的重组、兼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曾出现过两轮并购浪潮,形成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两强对峙的格局。进入21世纪,正当人们普遍认为美国国防工业的两强格局将保持较长时间,很难再出现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加强应战应急一体化国防工业动员准备,健全国防工业动员潜力统计调查评估制度,本文重点借鉴美国国防工业动员潜力调查评估经验,研究分析了我国国防工业动员潜力统计调查评估现状和不足,提出了建立健全应战应急一体化国防工业动员潜力统计调查评估制度的思路和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防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我国的国防工业基本是沿袭苏联的“军民分离”模式,至今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仍是“两张皮”,国防工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还未很好发挥,先进的民用技术也没有在国防工业得到很好应用。建立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共生机制,可使国防工业逐步融入整个国民经济之中,最终形成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一、建立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共生机制的意义1·有利于国防建设的发展。国家国防的强大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国防生产与技术研发能力之上,现代化战争已经由过去的依赖人力资源优…  相似文献   

13.
入世,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我国深化国防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契机;世界产业的大转移是国防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市场上丰富的技术信息资源是国防工业技术改造的有利条件;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初始阶段是国防工业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时机。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大型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信息战、网络战、非对称战等新的战争形式,满足美国新军事变革的要求,美国于本世纪初制定了《国防工业基础转型路线图》,提出了构建“基于能力的国防工业基础”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5.
吕强  梁栋国  赵月白 《国防》2013,(12):73-75
美国、欧盟、俄罗斯三大国防工业体目前均处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维持持续发展,并夺取未来军事技术优势,都高度重视国防基础科研,分别出台了若干重要举掐。一、美国在国防预算削减时期力保基础科研2013年3月自动减赤机制启动后,美国国防预算面临冷战后第二个紧缩期。未来10年,国防预算将削减近5000亿美元。国防预算紧缩危及国防工业基础,已引起美国各方高度重视,纷纷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力保基础科研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寓军于民的造船工业在20世纪60年代末之前韩国没有国防工业,当时的造船工业虽然较发达,也仅仅是生产民用船舶。军事装备完全依赖美国的援助。1970年后开始建立独立的国防工业体系,此后韩国的国防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至上世纪末军工能力已接近欧美国家。就军工造船而言,已具备了从研制立项、整体设计、建造总装直至交付海军服役一整套工程程式和技术能  相似文献   

17.
强调“加强政府监管”对保护国防工业基础“至关重要”2011年11月17日.美国国防部长利昂·帕内塔表示.削减军费预算”绝不允许削弱美军的工业基础“.”维持美国国防工业技术诀窍(know-how)至关重要”,“不保护工业基础就不会有强大的国防.由国会政治僵局造成的大规模军费削减或许将使美国永久失去这些技能。”2012年1月5日.美国防部发布《国防战略大纲》,强调“国防部希望保护工业基础”,“为适应未来任务要求.国防制造商应更具灵活性。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10月5日,美国国防部发布了《评估并加强美国制造业和国防工业基础及供应链的稳固性》报告的非密版。此次评估是应特朗普总统指令要求开展,从国家安全的需求出发,调动最广泛的政府力量,摸排了美国制造业及国防工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缓解措施。评估既衡量国防工业当前健康状态,更侧重研判其应对未来"突发状况"的  相似文献   

19.
在40多年漫长的冷战岁月里,美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营造了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提出了“重新设计国防”的口号,并于2003年2月公布《国防工业基础转型路线图》。这标志着美国开始着手对冷战后的美国国防工业实施“基于作战效能”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非常关注国防工业的改革与发展,他关于国防工业改革的一系列思想给我国国防工业的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与合作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国防工业要走向世界,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我国国防工业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多方引进先进技术,国防工业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事实证明,国防工业对外开放不仅为国防工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于加入WTO后的国防工业走向国际化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