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文人生命情绪勃发与生命意识高扬的时期 ,此时期的文学可称为生命文学。魏晋士人以一种忧生叹死的自我意识去关注社会 ,体悟自然 ,表现自我 ,抒发他们心中的愤懑与惆怅 ,失意与忧伤 ,既有对人格理想、功业抱负的追求 ,又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慨叹 ,从而形成了慷慨悲凉、哀婉忧伤的文学风格。这一时期的诗歌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丰富生命内涵的诗歌  相似文献   

2.
旧历的五月五日,俗称端午节,是我国人民最古老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以现在北方人的习惯,多称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南方人则多称其为端阳节。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代。把端午作为五月五日的代名词,是从宋代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饱和一词原系化学术语,是指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将溶质加入溶剂中,当溶剂不能再溶解溶质时,就达到了“饱和”。而所谓“心理饱和”则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已达到不能再承受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军官”一词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汉武帝时就出现了。当时只是把掌管军粮的官员称为“军官”。宋代以后史籍中的“军官”就是泛指武职官员了。清光绪30年,"军官"一词正式用于官制。但光绪31年8月,练兵处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朱淑真是宋代两位才华杰出而又命运悲惨的女作家。她们多才多艺,而尤以词著称,堪称宋代词坛双璧。两人生活经历相似,加之朱淑真对李清照的师承关系促使二人词作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相同处甚多。但细致观察,李、朱词又是同中有异的。  相似文献   

6.
<正>代表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苏轼,其政治生涯和文学活动与儒家和道家思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可理解为血肉般的:它不只是象范文正公标榜的“进亦忧、退亦忧”的纯粹儒学,还有进亦自然、退亦自然的道家真意.可以说苏轼是进亦儒道、退亦儒道.儒道融合互补成为苏轼人生和文学的最重要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正>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最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既似猛虎出山,气势磅礴,又如猛虎被困,沉郁悲壮,所谓“大声镗鎝,小声铿(钅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序》).不仅如此,在昂扬激越、悲壮淋漓的豪放词外,更有清丽温婉、深沉蕴藉的婉约词,表现了重大的社会主题,这些词成为豪放词的和声.辛弃疾还能通过对历史英雄的赞美,对现实激烈生活的抒写,对高山大川的吟咏,一展他英雄的个性.他将炽热深沉的爱国心,壮志难酬的英雄泪,对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愤慨,理想破灭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一贯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对阅读的心理过程了解很少.对语言的阅读过程,早在1967年,Goodman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提出了阅读是"心理语言的猜谜游戏"这种假设.他提出,文章的作者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阅读则是读者借助于心理语言过程,尽一切努力用头脑中原有的背景知识进行预见,来重现作者的意图.这种观点改变了过去的一些流行的观点,即在教学生阅读文章时,强调语法分析,重视词、词组和句型积累的多少,看学生对一些难句是否理解.针对此教法,学生则习惯于逐字查、逐句念.即把阅读看作是加工每个词和句子的过程,违背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才华绝代的奇女子,她不仅开创了“易安体”,更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备受古今论者的赞誉。九百年来,其词以真挚的情感,浅淡的语言,清超的意境,感动了无数读者。通过研究易安词的艺术特点,旨在找出其词的魅力所在,一方面加深对其人其作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评价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吴剑峰  彭鹏 《政工学刊》2005,(12):48-49
军人“攀比失衡”心理是指官兵在军地情况的盲目攀比中引起的心理倾斜。“攀比失衡”心理“临床”表现1.职业攀比的自卑感。有的把50年代至70年代人们对军人职业的评价作为“参照系”,感到军人现在已经不再是人们所羡慕和尊重的职业了,不再是百姓心目中“最可爱的人”了;有的官兵则拿军人职业同社会上其他职业比较,感到军人没有搞技术吃香,不及经商实惠,赶不上企业家气派,就连许多地方女青年找对象也不愿意找部队的,内心充满自卑感。2.待遇攀比的吃亏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条件的需求也逐渐增大,一些同志就会在物质待遇方面进行军地…  相似文献   

1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既出,历朝历代文人词客步韵如火,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举凡登高、怀古、别离、隐逸、祝寿等等无不涉猎。而归之一处,均借步韵以抒发胸中块垒。从而构成了一个中国文人唱和传统中颇为壮观的景象。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是词学研究的繁荣阶段 ,而作为普及与传播唐宋词的词作选本历来相对较少。 2 0世纪编纂的唐宋词选大致有三类 :独具时代特征的选本、偏重学术研究的选本和旨在普及的欣赏性选本。词选是词学批评的独特形式。不同时期词学观念和审美情趣均在词选中有所体现。词选的研究无论对于词学研究还是对于古典文学的普及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官兵依法履行职责、完成各项任务的基本保证,消防部队时刻要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心理工作成为了当前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课题。加强消防官兵心理工作,首先要更新“三种理念”,核心是抓好“四个环节”,关键是处理好“两种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界定弱势心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军队基层干部弱势心理的表现形式,查找出深层次原因;从弱化外部环境的消极影响、强化职责意识、提高自我认识入手,探索行之有效的化解方法;通过积极化解弱势心理,提高基层干部的职责意识。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群体性事件参与者普遍的失衡心理、自认为行为"合理"的片面心理、侥幸投机心理和易受感染的从众心理是酿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社会心理特征.加强心理疏导是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唐代及第进士参加吏部的关试后,要进行许多次的宴集,这许多次的宴集总称“关宴”,杏园探花宴是其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学界对杏园探花宴宴集过程的论述,或不够详尽,或认为新科进士中除了两名探花使外,其他人是不去采花的,他们只是在杏园等待探花使者的归来,观赏采来的奇花异葩。本文结合唐代探春赏花习俗,证之以史,求之以情,认为“探花宴”的探花活动是全体及第进士的活动,它的本质是带有狂欢性的赏花活动。“探花使”的设置是为了增加这一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它的过程是由杏园出发,两位“少俊”“探花使”先行,其他及第进士紧随其后,驱马竞奔,遍游长安名园,所到之处,折得名贵花卉,最后返回杏园,检点所折花卉,若有比“探花使”早折回者,“探花使”即受罚,同时开宴狂欢,不醉无归。  相似文献   

17.
While recent work has attempted to update the research agenda for transatiantic defense burden-sharing, there remain significant gaps between the public choice defense economics literature and the security studies literature. The presence of such a gap is unfortunate, because defense spending choices are likely shaped by factors identified by the public choice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strategic and cultural variables that the security studies literature tends to focus on, as well as domestic macroeconomic factor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identified in recent qualitative literature are extremely useful analytically, and, fortunately, they have reasonable proxies in available quantitative data, which enables scholars to study them across large groups of countries and many years. This article builds upon such work to synthesize the most notable of the factors identified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and offers some common analytical ground that will benefit both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18.
关于《儒林外史》的主题,至今众说纷纭。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从这部讽刺小说中找出作者的价值判断。书中所讽刺的各种人物,归于一点,在于学问或人格的“伪妄”。而小说的价值判断标准,即为“真儒”的人格学问之“真”和他们“礼乐兵农”的济世方案之“实”。所以,人才观念上的倡真反伪和社会主张上的弃虚返实,即为小说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overnance model from a rule of virtue to political realism in China has been a topic of great interest to scholars. In this study, I examine military culture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and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ethics based on factors such as cultural values, social customs,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by which moral values have changed as the governance model transformed from rule of virtue to political realism. I found that military ethics have changed from governance through the use of rituals during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what was called “deception makes an army”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