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暗示是军体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正确合理地选择并运用于军体教学与训练之中,才能充分发挥暗示应有的教育功效。  相似文献   

2.
暗示是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受众进行说服和引导的一种传播手段.对目前视频载体的视觉暗示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以此提出了3个层级的暗示方法概念体系:情景级暗示、元素级暗示和显示级暗示,分别从语义表达和物理呈现两个方面来实现暗示.然后,对基于视频的视觉心理暗示在心理战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基于视频叠加的心理暗示信息生成和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心理战中潜移默化影响对象国民众的需求,提出了基于视频叠加的心理暗示(PSBOVS)的构想,从心理依据和视频基础两个方面研究了视频叠加暗示信息的生成和影响机制。给出了基于视频叠加的心理暗示效应过程模型,并结合心理因素对信息生成进行了视频建模和参数分析,从暗示信息被接收、注意、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对信息内容和形式的确定进行了论述。为暗示信息有效编码进而有效影响受众心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暗示教学法,又称洛扎诺夫教学法,由保加利亚心理博士乔治·洛扎诺夫于60年代中期所创,著有《暗示学》一书。他把暗示原理应用于普通的教学研究,总结了经过长期检验的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其它科学,经过大量的  相似文献   

5.
李秀影  甘霖 《政工学刊》2006,(11):32-32
作为一名基层主官,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名战士说自己晕船晕得厉害,你拿出一片药说:“这是治晕船的特效药,国外进口的,百分百有效。”吃完药后果然战士说自己不晕了。其实,那只不过是一片普通的维生素B2。但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成了治晕船的灵丹妙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以发出暗示的主体区分,可以分为自暗示与他暗示两种。自…  相似文献   

6.
用好"暗示"     
暗示是指在非对抗条件下以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人都有自主意识,不愿受他人控制或干涉,对别人有意识的说服有一种戒备、抵制心理,由于暗示具有含蓄、间接的特点,因而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意见,采取行动.若要良好的运用暗示,必须了解暗示的特点和受暗示者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7.
"暗示法"在思想工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暗示 ,就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 ,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环境等 ,使人在不加考虑的情况下按一定的方式行动 ,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暗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可发挥积极的作用。积极的暗示对于发掘人的生理潜力、心理潜力 ,使人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鼓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促进各项任务的完成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暗示”的作用特性及其规律首先 ,运用暗示做思想工作有它独特之处。暗示不象劝说那样是建立在通过逻辑论证来取得接受信息者同意的基础上 ,由接受者独立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军校德育应从"知性德育"转向"实践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军校德育实际上是一种"知性德育",具有抽象化、表面化、形式化等特点,难以使道德伦理内化成学员的道德素养.为了适应军事任职教育的需要,军校德育必须转向以实践活动为主体内容、以内化体验为基本方式、以自主生成为根本途径的"实践德育".为了实现这一转型,院校德育教学要挖掘教学隐性资源,拓展感染、暗示、体验等非理性教学模式,转换德育教材功能,实行评价的多元化和后效化.  相似文献   

9.
制怒之方     
制怒之方怒对人有弊无利,特别是在今天,经常怒气冲冲与现代精神文明十分不协调。制怒妙法有多种多样:一、心理暗示法:不论是自己感到,还是从别人的反应中意识到发怒时,应该不停地用内心独白暗示自己不要发火、不要发火,犯不上小题大作,提醒自己稳定情绪。二、回避...  相似文献   

10.
米格1.44和苏-37是俄罗斯设计的两种现在被认为是未来多用途攻击机的典型机种。俄罗斯军事官员暗示,莫斯科已经决定设计下一代战机并且使这两种战机成为多用途攻击机的主要机种。  相似文献   

11.
在多元社会背景下,境遇式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能够切实有效地推动道德学习的道德教育。本文主要通过讨论道德境遇成为道德教育资源的可能性。从而阐述出道德境遇中的人与道德教育中的人具有相通性,道德境遇的真实性契合于道德教育的真实性,道德境遇的生活特征符合道德教育的目的性追求。因为道德境遇的运用有其必要性。道德境遇有利于提升道德教育的生动性,有利于提升道德教育的实践价值,有利于提升道德教育的教育效益。由此我们知道道德境遇运用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的是,道德境遇的运用应立足于情感道德教育来展开,应注重与道德教育情景的融合,应注重道德资源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高教管理实践中,应该启发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意识向科学、健康、积极正确的方面发展,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发挥良好的德育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着眼传统教育与思想品德修养的内在联系,从传统教育要增强激励效果,强化学员思想品德修养动力,传统教育要打牢理论根基,强化学员思想品德修养基础,传统教育要借助行为养成,强化学员思想品德修养效果三个方面,探讨了加强学员思想品德修养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教育受到许多挑战,加上一直以来对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被过分放大,使学校面临巨大的压力。实际上,真正的、有效的道德教育需要一个广泛的支持系统。我国需要结合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的综合力量,营造"大德育"的环境,建立起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5.
在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既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又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民族文化背景。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蕴含广博的德育资源。“微德育”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进行德育工作的创新手段,将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南疆高校“微德育”,对于推进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强化德育的实效性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孔子重视道德教育,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把道德教育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强调发挥领导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应该营造相互关心、团结互助、讲究制度和规范的良好氛围,应该重视公民行为规范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必须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为继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提出必须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就是要确立尊重社会价值与尊重个人价值统一的德育价值观;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个性能力结合的新任务观;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并重的德育资源观;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的德育途径观;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并重的德育队伍建设观。  相似文献   

18.
亲社会行为具有无私增进他人利益的道德属性.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亲社会行为培养离不开道德教育的作用.事实上,道德教育对亲社会行为培养具有诸多正向作用.如道德榜样教育激发亲社会行为模仿,道德知识传授解释亲社会行为的合理性,道德舆论宣传创设亲社会行为的情境氛围等,通过考察这些正向作用,为亲社会行为的伦理培养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应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但是我国的德育缺乏了对生命主题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德育的人文关怀角度来反思高校的生命道德教育,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孟子是先秦儒家伦理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其伦理教育思想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研究孟子的伦理教育思想对于重新认识新时代伦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充实伦理教育的内容,改进伦理教育的方法,都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