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与求真     
在部队上下大兴学习之风之际,我想起了中国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的求“真”治学之法:“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真积力久”。窃以为,治学若此,读书又何尝不需要率“三真”之性呢?书是先人智慧与现代知识的结晶,一册在握,便能分享先人的遗产,面对当代的文明。书也是承载历史教训与进步思想之舟,不读书、少读书,无疑令人在迷茫的历史沙漠中徘徊,自然也会  相似文献   

2.
文摘大观     
读书原是长寿方读书人在理性的引导下,获得了灵性、自由以及精彩的人生。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是医治愚笨,且可使人开朗、消怒和化郁,有延寿之效。“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我国自古就有杜甫之诗能解除病痛的传说,原因就在于“其辞意典雅,读之者脱然,不觉沉疴之去体也”。百岁诗翁葛祖兰曾说:“我的长寿之道就在读书与写诗,它使我胸襟豁达,心情闲适。”读书何以能够养生延寿?因为读书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不仅有各种感官的参与,而且涉及大脑反射和意识活动。所以…  相似文献   

3.
天下事     
江泽民总书记强调 要在全社会大兴勤奋学习之风 据新华社北京1998年12月22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今天下午在视察北京图书馆时指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知识。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人们多读书,大兴勤奋学习之风。如果十二亿人民中,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的知识水平提高了,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我们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就大有希望。  相似文献   

4.
书味细品     
读书如吃药。我国西汉时期的刘向就提出这样的观点:“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读书不仅是医愚之良药,也是治病的良药。《唐诗纪事》里就明确指出:读杜诗可以“疗疾”。读书,虽可治病,但毕竟与中西药品的药理有所不同。它主要用于情志方面疾病的治疗,诸如弱智、疑虑、灰心、急躁、萎靡、气盛等等,大都可以通过读书得以调理和矫正。读书如吃饭。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虽说是读书,但是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也…  相似文献   

5.
《军事文摘》2024,(4):58-63
<正>1988年2月,江新林出生在革命老区——河南开封杞县的一个小村庄。该县素有“中原粮仓”之称,农村家家都是种田大户。江新林的祖祖辈辈们也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江新林的家里也有10多亩农田、一头牛和几只羊。父母不想孩子们继续走他们的老路,从小就跟孩子们说:“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机会上学,但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供你们好好读书。”  相似文献   

6.
谈及成才,问:“何以成才?”答:“勤奋成才。”问:“何谓勤奋?”答:“勤读书、善学人、多做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凝结的是一个人甚至几代人的智慧和思想文化成果,展现的是广阔而新奇的领域,可启心智,可开顽愚。大凡才干突出的人,无一不是好读善思者。勤读书,就要多挤时间,少些玩乐,像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和写作上”;就要结合自身文化和工作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读,需知用有限的生命去占有无限的知识是任何人也做不到的;就要不断培养读书兴趣,在日积月累中汲取知识营养。“一枝一叶一世界”。作为万物之灵…  相似文献   

7.
雷莲弟 《政工学刊》2001,(12):25-25
学 识要“广”。指导员是基层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是党支部日常工作的主持者 ,同时也是战士学习上的“辅导者”。如果指导员具有丰富的知识 ,开阔的视野 ,再加上较强的能力 ,战士受益就大 ,就愿与之相处。因为现在的战士求知愿望非常强 ,都希望利用短暂的军营生活 ,多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 ,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 ,如果指导员知识贫乏 ,在工作中不能以自己丰富、渊博的知识来教育和引导官兵 ,他也就不能赢得广大官兵的尊敬 ,官兵就会离之而去。因此 ,指导员不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知识 ,…  相似文献   

8.
灯 下读书 ,杜甫的一首“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诗句 ,读后不无感想。雨 ,也有好与不好之分。这是大家在生活中感受颇深、不言而喻的。降的及时 ,就是好雨 ,如“春雨贵如油” ;降的过量 ,就会给人们带来灾难 ,需“抗洪排涝” ;迟迟不降 ,就给人们带来忧虑 ,“抗旱保苗”便是例证。我想如果我们把经常性思想工作比作春风细雨的话 ,那么 ,经常性思想工作这雨是否也应该“知时节”呢 ?《墨子闲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 :“虾蟆蛙蝇 ,日夜而鸣 ,舌干擗 ,然而不听。今鹤鸡时夜而鸣 ,…  相似文献   

9.
感悟读书     
读书,使人增长知识;读书,使人聪慧;阅读,是一种有魅力的个体活动。古往今来,读书,一直为人们所追求、所崇尚。关于读书的重要性,“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些古训,至今仍被人们所铭记。  相似文献   

10.
相 传 ,清朝朴学大师阎若璩生而口吃 ,性情迟钝 ,读书千遍 ,不能成诵 ,加之体弱多病 ,给人的感觉根本就不是个做学问的材料。不想 ,他这个人笃学不辍。15岁那年 ,冬夜苦读 ,静坐沉思 ,心里忽然明亮起来 ,从此就颖悟异常 ,一发而不可收 ,最终成为“考证之学 ,则固未之或先”的考据学大家。世上一切有价值的事业总是需要经过艰辛而漫长的奋斗历程才会成功 ,真正的学问也从来没有速成的。今天 ,领导干部要实现“两个武装”的目标 ,成为具有与时代发展、与自身担负职责、与群众期望相适应的高素质的领导者 ,也必须在科学理论和现代知识的领域里…  相似文献   

11.
清代著名史学家王鸣盛曾说:“好著书不如多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恐读亦读之多误矣。”①《书目答问》的作者张之洞也说过:“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②可见一部精校精注的书,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传播、研究,其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最近,由吴九龙为主编,杨炳安、吴如嵩、穆志超、黄朴民合编的,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的“知”是一种知识、才智、智慧,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的内容广泛,可粗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知”来源于“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孔子主张通过多见、多闻、多习、多行等方式“学而知之”。“知”是为了获取一种“智”的生命智慧,为了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3.
著名美学家和教育家朱光潜认为:“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他指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四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谈读书》)此外,朱光潜有一条重要的读书方法,即边读书边写作.他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  相似文献   

14.
夏日读书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去冬来真迅速,一年容易又春天!”正如林语堂所说,这句话对于不想读书的人来说很是受用,这样一来一年四季都有不能读书的理由了。尤其一提到夏天,那定是酷热难耐、心浮气躁,不用说读书,就连躺着不动也未必好受。古人说“心静自然凉”。然而烈日之下、酷暑之中,心静谈何容易。所幸,读书倒是个消暑的好办法。因为读书时精神最容易集中,精神专注于书本时,是无暇旁顾的;书读到入神处,更会超然尘外,不知暑热为何物。在桌前,一手执卷,慢慢地读,一手执扇,轻轻地摇;或找一块荫凉的地方,凉风也罢,热风也罢,一概让它…  相似文献   

15.
江主席指出:“军费就这么多,关键是要把它使用好,确实用于必需,用之得当,以利于发挥出最大效益。同样的财力物力人力,管理得好会事半功倍,管理得不好,就会事倍功半。科学管理是兴国之道,也是兴军之道”。要深入贯彻总部党委提出的“在后勤工作上,实现由注重设施建设向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的转变”与总部后勤部在安徽召开的后勤规范化管理研讨会议精神,笔者认为,必须在官兵中抓好“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16.
《政工学刊》2005,(11):63-63
读书人在理性的引导下。获得了灵性、自由以及精彩的人生。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是医治愚笨,且可使人开朗、消怒和化郁,有延寿之效。“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  相似文献   

17.
由 于书市的繁荣 ,决定了每个人不可能读遍所有的书 ,这就需要有选择地取舍。而现在的书又是形形色色的 ,有益的有之 ,无益的也有之 ;有害的有之 ,有毒的也难禁绝。这就需要读书时要仔细辨清“颜色” ,认真加以选择。拒读“黑色”书。由于一些环节的疏漏 ,通过非法渠道出笼的政治上有问题的书时有所见 ,如以欣赏的笔调写黑社会内情的 ,写已有定论的反动人物的传记 ,非法编造未经审核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活纪实”等。有的把革命前辈描写成流氓、地痞式人物 ,把其参加革命归因到报私仇、逃避家庭等 ;有的把我们的一些优良传统、民族文化极…  相似文献   

18.
人有七情六欲,自有“爱好”各异,或好琴棋书画,或好花鸟鱼虫,或好游山玩水,既有益健康,又自得其乐,不仅是消遣和享受,也是性情的陶冶和品位的提升。但“爱好”若与权力相结合并失去控制,便会产生魔力,使人料之不及。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桓公好味”,易牙就能把亲儿子宰了,将脑袋送给桓公尝鲜;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历史事实说明,当权者有“好”,就有人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投其所“好”。  相似文献   

19.
(一)计划 有计划地读书学习,即“程序学习法”,也就是将要读的书籍,按其内在的程序,订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凡是成大学问者,都是运用此法,总体上做战略部署,具体上做细微安排,才终于学有所成,逐步登上了科学之巅 1863年3月,马克思患了严重的眼病,大约有两个星期几乎完全不能写字,不能读书。眼病刚痊愈,他就要求自己:“必须加紧工作,以弥补耽误了的时间。”革命导师这种实施计划的严肃性告诉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完成定额,千方百计地实施计划。 恩格斯在青少年时代就养成了按计划学习、…  相似文献   

20.
周东风 《政工学刊》2006,(10):60-60
谈及成才,问:“何以成才?”答:“勤奋成才。”问:“何谓勤奋?”答:“勤读书、善学人、多做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凝结的是一个人甚至几代人的智慧和思想文化成果,展现的是广阔而新奇的领域,可启心智,可开顽愚。大凡才干突出的人,无一不是好读善思者。勤读书,就要多挤时间,少些玩乐,像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和写作上”;就要结合自身文化和工作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