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针对军队参与应急救援后勤保障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应急救援后勤保障社会化工作重点在于:不断加强后勘保障社会化理论创新;完善后勘保障社会化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军地一体的后勤保障社会化体系;严密制订切实可行的后勘保障社会化预案;提高军地后勘保障社会化资源配置效益;加大后勤保障社会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2.
应急物流保障与军地物流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都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研究应急物流与军地物流一体化对于促进军事物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简述了应急物流的基本问题,分析了实现应急物流保障的基本条件:需要完善的应急法律体系、功能健全的应急指挥机构以及高效可靠的应急物流保障平台,阐明了军地物流一体化与应急物流的区别、军地物流一体化的重要作用,并对军地物流一体化下的应急物流保障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针对军队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建设不完善、专业应急力量偏小、军地协调和军内协同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等问题,对应急救援任务的多样性、艰巨性和救援行动的紧急性、专业性等主要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配备装备的种类、规模、功能、特性要符合任务需求和具备伴随保障能力。当前军队应急救援装备保障面临严峻挑战,军队应急救援装备保障必须深化体制改革,拓宽装备配备渠道,转变保障模式,优化人员结构,完善管理措施,走开军民深度融合保障的路子。  相似文献   

4.
钟伟  解清 《国防》2012,(11):57
新时期新阶段,安全威胁的多样性、军事任务的多元化,大大拓展了国防动员的职能使命.我们要积极适应国防动员职能使命拓展的新需求,大力推进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国防动员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 完善与政府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动员指挥体系.着眼应急应战双重需要,对军地职能部门指挥机构进行系统整合,构建军地一体、平战结合、集中统一、权威高效、运转顺畅、反应灵敏的联合指挥体系.一方面,要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发挥军地情报信息系统作用,依托现有信息网络,按照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要求,将过去军地情报信息单线传递改为动员情报信息的双向交换,搭建本级作战指挥系统、政府应急系统、相关职能部门系统相连接的指挥网络,建立贯通地方政府网和部队国防动员信息网的军地一体、军民共用、快捷方便的立体信息指挥控制平台.  相似文献   

5.
祁文谨 《国防》2012,(11):36-37
应对非战争安全威胁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民兵的重要任务.军地联合行动是国家应对非战争安全威胁的基本方式.新形势下,省军区系统要针对地区非战争安全威胁形势,适应军地联合应对非战争安全威胁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指导方针,积极推动民兵应急力量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 (一)建立融合建设领导机制.由军地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联合组成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共同研究决策军地应急力量建设和遂行任务等重大问题,统一军地应急力量建设筹划部署、任务分配、指导协调、检查验收等工作,并把民兵应急力量建设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绩效考评体系,确保军地各级尽职尽责抓好民兵应急力量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营造军地齐抓共管民兵应急准备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6.
军民融合式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已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应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就是要制定军民衔接的财务保障预案体系,明确应急资金军地协作保障办法,成立由地方金融机构领导参加的应急财务协作保障领导小组,建立由地方保障力量参与的应急资金保障链,理顺军地经费结算报销渠道。  相似文献   

7.
着力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牢固树立以应急建设促进应战准备的思想,把应急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应战准备的抓手.一是构建军地联合应急指挥体制.进一步探索强化国防动员体系应急职能、依托国动委体制构建军地联合应急指挥体系的方法路子.  相似文献   

8.
9月初的粤北山区,丽日高照。伴着涌动的热浪,一场以执行"亚运"安保任务为背景的军地联合动员集结实兵演习在广东省河源市中山广场展开。森林灭火、应急维稳、通信抢修、电力抢修、医疗救护等各种专业队伍纷至登场,展示了各自的应急能力。逼真精彩的演练,有效地检验了军警民联合应急预案体系,锻炼了各应急队伍的协调配合与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军地一体是抗震救灾应急物流保障的突出特点,文章结合汶川抗震救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构建军地一体应急物流保障体系,必须建立顺畅一体的联合指挥体系,综合一体的交通运输体系,配套一体的物资储备体系,快速一体的应急采购体系和精确一体的物资配送体系。  相似文献   

10.
建立和完善军地衔接的军人保险制度体系,必须加快立法建设,形成与地方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的法规体系;完善险种设置,扩大现有军人利益保障的覆盖面;优化管理体制,成立便于军地协调的组织机构;完善各项制度,形成军地保险的良好过渡;注重吸收借鉴,走社会保险军地同步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黄汉光 《国防》2011,(3):66-67
近年来,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日渐增多的新形势,广东省东莞市深入贯彻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着眼维护稳定发展和亚运安保等重大经济社会活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应急、军队战备和国防动员"三大系统"优势,依托军警民联防指挥体制,完善一体化协调运作机制,整合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和政府应急"三大队伍",走出了一条统筹大局打基础、完善机制促融合、创新举措谋发展的军地联合应急体系建设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加强军民融合式财力资源管理是军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必须搞好资源管理的顶层设计,完善综合协调机制,强化综合协调机构的职能,有效整合军队及国防建设的军地财力资源;建立军银应急资金保障机制与资金供管体系,加大应急资金储备,制定应急保障预案,以提高军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恐怖活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群体性事件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避免或减少各种意外损失,已成为军地双方共同的使命、共同的责任.从近年来一系列非战争军事行动实践看,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军地联系紧密、合作广泛,需要双方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统筹结合,提高军地联合应急能力.具体来说,是要建立“三个机制”、完善“三个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按照"基础自训、专项联训、实兵演习"的方式,注重加强军地联合防空、化学品泄漏应急救援、抗震救灾、边境地区反袭扰战斗等内容的军地联训联演活动。通过开展军地联训联演,达到了熟悉指挥程序、检验指挥通信手段、增强协同配合意识、强化联合保障观念的目  相似文献   

15.
4月中旬,一场检验民兵处理“双应”能力的实兵演练,在辽南某民兵训练场进行得热火朝天。各支民兵应急分队熟练操作手中装备,协同实施扑救山火、抗洪救灾、海上救援、抗震救灾、救护伤员……一招一式练得有板有眼,令现场观摩的军地领导无不连声叫好。这是近年来营口市鲅鱼圈区人武部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一体”要求,整合军地资源,联手构建一体化民兵应急应战体系结出的最直接、最生动的硕果。  相似文献   

16.
张校灿  杨光强 《国防》2014,(11):1-1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国防动员委员会组织了以应对地震灾害为背景的军地联合应急通信演练。这次演练,采取情况诱导、模拟现场、实兵演练的方法,主要完成了情报预警、快速集结、通联指挥、光缆抢修、视频传播、后勤保障等6个课目的训l练任务,达到了检验方案预案、完善制度机制、锻炼应急队伍、促进工作落实的目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陈立东,  相似文献   

17.
洪贤禄  李静 《国防》2013,(9):29-29
目前,军地信息资源融合发展还存在不少"瓶颈"问题:一是领导管理机制不完善。军地领导责任不明、信息资源上下不通、军地工作分离脱节的现象还较普遍,进而影响军地信息资源融合互通。二是军地装备、标准不统一。由于军队和地方的信息化装备、设备差异较大,各种数据统计标准和计量方法又不尽相同,军地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三是安全保密机制不健全。  相似文献   

18.
天津某预备役高炮团,着眼适应遂行多样化任务需要,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积极针对应急后勤保障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紧紧依靠预编区域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完善法规制度体系,不断拓宽社会保障的内容和渠道,走出了一条军地协同"契约化"后勤保障的路子。前不久,在整组验收中,天津警备区和师组成联合检查组,对该团进行应急拉动演练,全面检验"网络化"协同保障能力。"你团预编地区大港森林公园发生重大火灾,已造成4人  相似文献   

19.
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整个军队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兵应急力量作为国防后备力量的"拳头"力量、遂行信息化条件下急难险重任务的骨干力量,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民兵应急力量军地结合、军民结合的优势,把信息化建设摆到优先发展位置,以信息化建设牵引民兵应急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军地一体联动,构建指挥体系军地联合行动是遂行应急任务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军分区在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机制的同时,始终把军地联合指挥、军地预案衔接、军地信息互通作为提升民兵预备役部队"双应"能力的融合重点,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军地要素对应、工作衔接、相互协同的应急应战联合处突指挥体系,达到指挥控制、力量运用和协调保障的一体化。针对近年来国防动员和政府应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