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人才是兴国之本,人才是兴军之本。“迎接新的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断,科学预测了未来军事发展的关键所在,提出了人才建设的标准和目标,为我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 ,要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 ,单纯依靠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想办法吸引、开发人才资源 ,创建“人才高地”工程。如何建立“人才高地”,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建立人才开发机制 ,优化用人环境  相似文献   

3.
王相坤  陈文君  张琦 《国防》2004,(6):61-61
“坚持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和“军队院校要更好地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中的主渠道和基地作用”,提高军事人才的培训水平,是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担负预备役师、团领导干部培训任务的预备役军官训练团,贯彻江泽民这一重要思想,就是要改变“关门培养”的模式,充分利用军地教育资源,提高预备役军官训练团的教学水平,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预备役军事人才。一是建立“客座教授”制度。即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协调军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领率机关,有重点地…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军队人才建设的重要论述,阐发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军队人才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我党三代领导核心人才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把加紧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要素和支撑;以培养"四个方面人才"为重点推进人才战略工程;在提高我军履行使命任务能力的实践中锻造新...  相似文献   

5.
新型作战力量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源泉,适应新型作战力量发展需求推进人才建设科学发展,是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加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建设,必须适应装备和技术构成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确立“智力增量”的新思路;适应以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为基本作战样式的特点,确立“体系培养”的新思路;适应采取“模块化编组”的组织结构特点,确立“模块配置”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人才是兴军、强军之本,也是战争制胜之本。加强军事斗争人才准备,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不断加快应急作战人才的培养步伐(一)坚持“上下结合”,把搞好顶层设计和充分挖掘部队积极性统一起来。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搞好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总体要求和全军《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有关建设目标,通盘衡量,总体筹划,探索制定符合部队自身特点、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规划,具体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培养重点、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措施,为部…  相似文献   

7.
井涛 《国防》2013,(11):56-57
人才是建军之本。建设现代化武警的关键是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因此,要着眼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执勤处突体系能力,整合多方资源、拓宽培养渠道,切实发挥军事院校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军事实践锻造信息化军事人才的“大熔炉”作用、联合教育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的“快车道”作用、继续教育提高信息化军事人才的“加油站”作用,瞄准岗位需求,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编配合理、层级衔接、结构完善、素质全面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为推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提高履行职能使命能力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全军在推进人才强军战略工程的实践中,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一是科学确定出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建设急需培养的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五支队伍";二是建立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三是创立军队吸引保留高层次人才的多项新制度;四是完善激励军队优秀人才献身部队建设的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9.
一是要摘掉“老花眼镜”。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人才。俗话说,思想观念一落后。抓什么都落后。过去是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现在是有什么人才打什么仗。可见,抓人才建设,首要的是及时更新观念,有效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发生。要摒弃“学历高的就是人才”、“资历深的就是人才”、“有什么装备培养什么人才”等旧观念,确立“人人可成才,人人是人才”、“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  相似文献   

10.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就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引领人才工作,构建“人才-制度-环境”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工作制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使学校真正成为“事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成长有环境”的人才沃土,使人才“引得进、上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流得出”。“人才-制度-环境”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即人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第一资源,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力度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坚实基础,创建有效的人才工作制度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营造人才发展环境是落实科学人才观、实现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一、实施“蓝天计划…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军队财务人才建设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统筹使用力度不够、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军队财务人才建设的发展。为此,应按照“专业对口、择优选拔,按需培养、合理使用,资源共享、科学交流”的原则,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统筹使用人才资源,推进联合共享机制;制定人才梯队建设长远规划,解决资源供需矛盾;完善用人机制,优化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坚决贯彻党中央制定的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高度重视.科学规划.抓住重点.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3.
在日趋激烈的军事斗争中,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军事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新型人才,应该成为我军军事教育技术工作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现代军事教育技术的发展及运用不仅使传统的教学活动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军事人才队伍思想、观念的更新。具体到民兵教学人才队伍培养这个层面,通过军事教育技术的影响与作用,有利于“四个加强”:  相似文献   

14.
人才是兴军之本,也是制胜之本。建设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必须以十六大精神和江主席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打赢高技术战争为坐标,以强敌对抗为参照。确立“人才先行”的思想,发挥军队院校和国民教育人才培养优势,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指挥人才、智囊性参谋人才和专家型科技人才。为“打得赢”、“不变质”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5.
面对高技术战争和对台军事斗争的严峻形势,根据当前知识后勤、后勤信息化以及人才多元化的发展形势对新型后勤管理人才的新要求,应建构“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即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专业型、复合型、专家型后勤管理人才)新型后勤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思路,以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后勤准备需要。  相似文献   

16.
军委胡主席明确指出:“要不断提高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把握部队建设正确方向的本领,不断提高领导军事斗争准备、带领部队完成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进部队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本领,不断提高依法从严治军、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的本领。”推进人才战略工程、加速人才建设步伐,必须认真贯彻胡主席关于“四个本领”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政策机制。一、创新和完善开放务实的引进机制,不断满足部队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随着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日益深化,武器装备不…  相似文献   

17.
胡主席指出:“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建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是军队人才建设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运用和谐理念抓好人才建设,就是要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和谐发展,进一步开发人才资源、激活发展动力、理顺人才结构,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和不竭的智力支持。树立和谐流动的理念。(一)盘活人才资源。发挥党对人才工作的整合优势,构建人才资源整合的总平台。一方面,搞好顶层设计。遵循“需求牵引、通盘规划、突出重点、分类培养、整体推进”的思路精心规划,确保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纵向衔接、横向…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将是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谁在这方面落后了,谁就要挨打。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首先要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军事人才。因此,认识和遵循军事人才成长的规律,努力培养大批跨世纪军队建设人才,是完成从“九五”计划到2010年军队现代化建设各项任务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围绕人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在新时期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邓小平人才思想蕴含的鲜明价值取向 邓小平同志秉承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着眼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将我们党在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形成的方针原则,作为坚定不移的目标追求和行为导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开展跨区机动演习政治工作,要认识和把握联合作战特点规律,提高党委对作战行动集中统一领导的科学性,紧贴使命任务培养“四个方面人才”,增强战时宣传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