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普通高校直接招收士官,是贯彻落实胡主席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思想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我军建设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缓解部队相关人才短缺矛盾的有效途径.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结合近两年的征招工作实践,从我部直接招收士官的情况来看,热门专业报名过多、冷门专业无人报名的矛盾仍很突出.  相似文献   

2.
朱毅  陶红军  魏化勇 《国防》2008,(10):69-71
士官是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础。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部队武器装备技术密集度大幅提高,一般士官已难以胜任复杂装备操作岗位,必须改善现有士官队伍知识结构,提高士官胜任本职的综合能力。从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收部队所需专业技术士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由于招收工作全面铺开的时间较短,有不少矛盾和问题需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3.
王广浩  冯时  韩少成 《国防》2013,(9):61-62
从非军事部门直接招收士官,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已初步形成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和职业技能部门为部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路子,为部队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骨干,受到部队欢迎。但"征兵冷"也波及士官直招。究其原因,一是适龄青年国防意识弱化,再就是缺乏持续有效的政策激励。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路,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直招士官工作。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基层部队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从抓好教育引导、健全制度机制、注重培养帮带、坚持以人为本等方面着手,强化爱岗敬业意识,提高能力素质,营造良好氛围,解决现实困难,提高基层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苑亚钦 《国防》2009,(11):64-64
从普通高校直接招收士官,是贯彻落实胡主席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思想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我军建设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缓解部队相关人才短缺矛盾的有效途径。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结合近两年的征招工作实践,从我部直接招收士官的情况来看,热门专业报名过多、冷门专业无人报名的矛盾仍很突出.  相似文献   

6.
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部队所需专业技术士官(以下简称直招士官),是贯彻胡锦涛主席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重大战略思想,从源头上提高士官队伍质量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7.
张伟  曹艺 《政工学刊》2012,(3):32-33
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在部队训练、演习和完成其他重大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基层建设实际看,装备技术保障人才队伍建设与武器装备的更新发展、与基层作战部队战备训练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李伟杰  冯超  杨东周 《国防》2007,(4):84-84
为满足我军信息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征兵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对技能型、信息型兵员的选拔.比如,可适当增加专业人才征召名额,使更多的地方专业技术人才进入部队;提高专业人才的各项待遇,解除其后顾之忧,挽留更多的人才为部队服务;由人武部协调地方劳动机构,对部队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先期培训,经审查合格后征召入伍;协调地方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本地所属的大学生应征报名.  相似文献   

9.
梁震 《政工学刊》2011,(3):18-19
直招士官是指为提高我军士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从地方高校毕业生中招收的专业技术士官。建强直招士官队伍要在筑牢思想根基、锤炼过硬素质、注重发挥优长、培树时代典型上下功夫,不断推动直招士官的教育、培养、使用走上科学化、系统化、正规化轨道,让他们在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董智奎  薛鹏 《国防》2006,(9):70-70
为提高我军士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依据《兵役法》关于“根据军队需要,志愿兵也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的规定,自2002年开始,部分单位陆续开展了直接招收士官试点工作。从试点情况看,直接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入伍的士官,专业技术基础好、适应能力强、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大部分具有技术岗位实践经验,有其独特的优势。这项工作的开展,优化了士官队伍结构,带动了士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必将对军队信息化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近几年的试点,兵役机关和招收士官的部队摸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为全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海军转型建设步伐的加快,水面舰艇部队武器配备新,装备科技含量高,保障难度较大,培养选拔一批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一支能够驾驭装备的骨干队伍,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现实课题。一、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整体特点舰艇部队专业技术干部的专业范围虽然呈现多元化,但也具有共性特点。一是受训程度和知识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2.
高中职技术干部队伍,是提升战斗力的中坚力量。分析空军基层部队高中职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现状,剖析矛盾问题原因,并从关键环节入手提出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提升高中职技术干部队伍建设质量,打造政治过硬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方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旭洲 《政工学刊》2011,(10):23-23
在以专业技术干部为主体的技术保障部队中,从高校毕业的高学历人才数量明显增多、地位作用日益突出。有些高学历人才在入伍后的一段时期内,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一些心理误区,各级领导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角度,  相似文献   

14.
袁盛清  郭入堂 《国防》2010,(11):73-74
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是依托国民教育资源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优秀土官人才的重大举措。但随着形势发展变化,招收工作中不断涌现出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5.
武警部队指挥自动化管理专业自开设以来,为部队培养了一批骨干技术人才。但在军队院校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指挥自动化管理专业建设改革进程尚显滞后,急需从人才培养定位、教员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职业化改造,创建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指挥自动化管理专业体系。  相似文献   

16.
技术人才在换装部队中占干部总数的比例大,且门类多、专业杂、独立性强。我们必须把培养造就一支高、精、尖的技术人才队伍,作为部队接装改装人才建设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7.
认清地位作用,增强做好基层思想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一)明确士官是开展基层思想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士官是基层政治思想、战备训练、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两防”工作等各项工作的骨干,是部队基层管理教育的宝贵财富,是部队建设中的重要群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主要有五个作用。①助手作用。士官和义务兵朝夕相处,对义务兵的思想状况了解最直接、最具体,因此,对增强思想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最有发言权,可以有效地协助干部搞好部队管理、抓好工作落实。②桥梁作用。士官作为干部与义务兵之间的一个特殊层次,是联系干部和义务兵的中转站和…  相似文献   

18.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军事素质培养,既是高技术战争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军事素质的培养不力,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军事素质不高,不能完全适应部队的需要。为此,必须着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军事素质培养。第一,要端正指导思想,加强对专业技术院校军事共同课教学的组织领导。第二,要加大专业技术院校军事共同课教学改革的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三,要注重军事教研室的正规化建设和军事学科教员队伍的建设。第四,要强化军事共同课教学管理,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注重养成教育,坚持教养结合。  相似文献   

19.
《现役士兵服役条例》规定:"根据军队需要,士官也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2002年,我军开始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试点工作。士官制度改革以来,部队各级党委十分重视士官队伍建设,军队战斗力由于士官队伍的蓬勃发展出现了新的增长点。直招士官们发挥所长,成长为各个专业岗位上一颗颗耀眼的"兵星"。但随着军队信息化的发展,士官素质与部队建设需要之间的差距开始出现,靠士官院校培训难解燃眉之急,而部队成长的士官又存在着周期长、效益低、覆盖面窄等问题。为解决士官队伍整体素质滞后与部队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总部决定2002年起.组织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直接招收士官试点工作。这是军队顺应世界军事发展潮流,实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一项重要举措,打破了以往单靠部队培养士官的局面,增强了士官队伍的整体活力。这些光荣应征入伍的公民,满腔报国之志,凭着技术优势直接走上士官岗位。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新的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没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目前,各级都十分重视科技干部队伍建设,科技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不多、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有的已出现“青黄不接”,这将严重制约部队战斗力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各级领导和机关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