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要理顺产权关系,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产权约束机制。根据军队企业自身的特点,参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军队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约束机制的基本思路应为:通过研究掌握军队企业资产存量底数,结构分布、增量投向及其运营方式,建立产权管理和调控机制,合理组合资产,挖掘内部潜力,盘活资产,向存量要财力,向管理要效益,以效益的提高来弥补数量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研究军队资产管理问题,有利于转换视角,寻找新的改革途径。目前,军队资产管理存在着家底掌握不清、资产流失和资产收益分配监控不力等多方面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委托-代理”链冗长、“委托-代理”关系指向不明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解决的途径在于明确相关主体及其职责权限,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3.
在确立军队企业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过程中,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实行有条件的授权经营。通过授权经营,理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军队企业集团及所属企业的产权关系,把握授权“度”,保证获得最佳收益。对未改造成企业集团的工厂、企业管理部门暂采取委托经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资产所有权的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委托给工厂、企业管理部门,由他们负责管理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遵循军事行政管理权与资产管理权分开、军企分开和军队国有资产产权主体一元化的原则,新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应该是:独立于军队行政管理之外,以军队国有资产整体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由具体占有使用和经营存量国有资产的企业,负责军队增量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的企业和负责存量国有资产流动重组经营的企业,以及具体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权能的军队国有资产所有者总代表及其分代表等要素,按照军队资产运行规律所构建的管理运营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军办企业的健康发展,客观上要求所有者激励和约束经营者。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组建出资者产权主体,界定军办企业的产权,把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在经营者的行为目标之上,让经营者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努力改变出资者的信息劣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军工资产清一色的国有性质。和委托-代理关系多环节的特点加深了军工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矛盾,进而给外部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研制和实现武器装备研制军民融合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为此,应进一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减少委托-代理环节并解决多头代理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培育和发展竞争性经理人市场。  相似文献   

7.
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一个阐释军队预算过程的全新视角。产权理论认为,为约束军队的预算行为,需要对产权进行清晰的界定。从委托—代理理论角度,军队预算体现为社会公众与国家(军队)形成的一种所有者缺位的委托代理关系,由此导致军队预算更应依赖于有效监督而非激励。交易费用相关理论认为,由于预算协议和预算分配也是一种交易,预算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最小化是军队预算制度优化过程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8.
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不彻底性使企业很难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济实体。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处理国家与国有企业关系的基本思路,也是重新构造国有企业经营制度的理论依据。但是,国有企业深入改革的实践严峻地告诉我们:近年来一直奉行的两权分离理论,实际上是很不彻底的。第一,两权分离难以形成合理的企业财产(利益)制衡和约束机制。第二,两权分离很难形成合理的企业行为机制。最终,企业的行为机制必然是紊乱的。第三,两权分离难以形成合理的企业责任机制,究竟谁是产权的代表者、拥有者,始终是争论的焦点。鉴于此,明确企业法人所有权是建立现代企业  相似文献   

9.
公有法人主体的内涵 纵观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演变史,从单个业主制到合伙制的出现,又在合伙制基础上,发展到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资产运作主体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作为自然人的单个人运作主体向法人运作主体的演进。无论是单个业主制,还是合伙制的企业制度中,它们都是在其个人资产的基础上运作经营,又由于所有与控制的不分离,资产所有者本身也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因而其资产运作主体是以作为自然人的个人面目出现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笔者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一、建立产权清晰的企业法人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是企业法人制度的核心。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出资者(及其代表)、经营者、生产者主要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而有机结合的完整经济实体。二、建立政企分开的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体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下,通过对军队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博弈分析,提出了完善军队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建议:实现国有资产网络化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明晰产权结构,使委托人和代理人效用目标一致。  相似文献   

12.
当前部队企业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上存在着许多亟待纠正的问题:一是帐实不符、帐帐不符、帐外设帐、帐外资产越来越多;二是国有资产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必要的产权约束,一些企业随意化国有资产为集体所有,使得国有资产的权益受到严重损害;三是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建设,追求资产规模最大化、追求生产产值最大化而不追求资产运用效益最大化,有一部分资产长期闲置,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军队预算机制存在的各层次委托代理关系展开了分析,并对上下级军队预算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最后利用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构建了上下级军队预算主体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最优激励约束方案,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军队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通过明晰产权关系,明确行使所有权与使用权各主体的权力与义务,增强对资产使用者行为的约束力。为此,应建立健全军队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军队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处置与制约机制以及军队非经营性国有货币资产转化为实物资产的协调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培育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强调要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因此,在目前条件下,研究代理问题,构建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新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九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众多代表性变化,最显著的是在产权结构上出现了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的分离。在这个全新的公…  相似文献   

16.
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是优化军事经济资源配置,提升部队战斗力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应进一步完善资产标准体系,完善资产管理组织协调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并健全资产管理法规制度。  相似文献   

17.
激励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发展的杠杆。目前,军队企业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重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队企业产权激励与约束机制,必须从全局出发,注重改革的配套性和关联性,将影响激励机制效果发挥的主客观因素与影响军队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将所有制理解成为生产关系的基础的一种独立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改革国有企业应该深入到全民所有制的本质中,即抓住社会主义自由劳动联合这种性质的生产关系.在承认国家、企业和劳动者是三个基本层次的产权主体的前提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将三层主体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主要包含在企业和劳动者追求自身利益的内在动力结构和自我约束机制之中.这种目标模式可称之为“记名股联合公有制”.  相似文献   

19.
军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是提高军队企业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增强军队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军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已具备了一定雏形,但还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因此,在军队系统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构造时,应通过选择不同体制模式进行试点,取得足够的经验后再推广,在军队生产经营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关系时组建军队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经营机构,具体负责国有资产产权经营、收益、投资权力;明确军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行政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职权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军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反馈系统;对军队企业国有资产运营效益、保值、增值状况监督、检查的实现形式应分类确定;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军队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相互配合,相互推进;军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应解决好管理体制、管理手段、运行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以便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20.
企业制约机制是为防止经营者越权决策和损害所有者利益设置的各种约束,企业运作过程中,各种约束条件的有机作用,构成了企业制约机制。企业制约机制是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脱离企业经营后,为维护自身利益,就必须对经营者的行为有所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