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Leech的六条礼貌原则 :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以及如何运用礼貌原则 ,根据语体等级的特点 ,正确选择语体。语体的选择不仅受英语词汇和结构的影响 ,而且还受语境的影响 ,既语体等级的选择与场合、对话者的关系、语题、情绪等因素有关。只有正确选择语体 ,才能达到交际中的言语得体  相似文献   

2.
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总是为一定的交际目的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使用。人们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社会交际总是受到现实环境的支配与影响。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有语境,语篇作为言语交际中传递信息的载体,同样也离不开语境。语境体现为语篇的语言选择,而语篇的语言选择又建构了语境。语境是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前提。对于语境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更加准确地研究和分析基于这个语境产生的语篇。  相似文献   

3.
《青春之歌》产生于建国初期“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泛政治化语境之中 ,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概念化特征。但又流露出明显的女性意识色彩 ,是在泛政治化语境中女性独立话语的言说。文本戏剧性的历史遭遇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独立话语与政治权威话语之间复杂的冲突与调合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十七年文学出现一体化颂歌话语现象 ,是经过较长的历史发展形成的结果。形成颂歌话语的主要原因是文学主体普遍认同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文化观念 ,泛政治化语境对文学他律规范的不断强化以及时代提供了颂歌话语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把传授文化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之中,积极创设英语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语言交际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准确、流畅和得体的英语语言进行交际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英汉委婉语的异同 ;归类分析了人们使用英汉委婉语的不同语用心理。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在恰当的语言环境下正确使用委婉语 ,避免交际失误。  相似文献   

7.
隐含否定的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表达层面上不具备否定的形式,但却具有否定内容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语言语境、常规关系语境及社交语境角度对隐含否定的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并用具体实例说明语境信息对理解和表达隐含否定的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在书面语中表现为上下文所产生的语言环境.在口语和其他语言形式中,语境比较复杂,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编码者和解码者的心理状态.文化素养等等诸多因素.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大致可分三个方面:制约、深化和偏移.本文试图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并从理论上做些粗浅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言语行为理论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语用学(Pragmatics),即语言实用学(何自然,1988),是研究语言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它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把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看作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着重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10.
词的偶发义是一种复杂的语义现象,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制约下产生的一种临时意义。它的产生与存在,既有其社会的动因,也有其词义本身的动因。实现词的偶发义,必须依靠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等客观条件和联想机制的参与、主观意愿的渗透等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1.
文章简要论述了英汉语的社交称谓差异 ,认为这类英汉翻译既要考虑语义、语用尽量对等 ,又要考虑英语文化的传真 ,在归化和异化中寻找平衡 ,以便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新疆基层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基层文化单位工作条件差,公共文化服务缺乏财政保障,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不健全等问题。发展新疆基层文化建设必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进一步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争取优惠政策解决新疆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影视对白与影视剧中的情境紧密相连,而语用学正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因此将语用学理论应用到影视对白翻译中,对提高影视对白翻译质量、准确生动地再现原剧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让目的语观众产生与原文观众相同的感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翻译实践中,应坚持等效原则、会话合作原则及关联原则。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Did US drone strikes cause the unravelling of the Pakistani conflict settlement proces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TTP in 2013-14? In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we present strong, fieldwork-based evidence that the effects of leadership decapitation, civilian casualties, and loss of legitimacy and credibility as a negotiation partner by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TTP interacted in the context of specific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tribal society. We find that drone strikes ‘produced’ some of these factors, but not all, which allows us to conclude with four concret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rethinking the use of drones.  相似文献   

15.
委婉语(Euphemism)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委婉语,它们在使用领域、语用功能及特点方面具有颇多相同之处。但因为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以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为生存基础,所以在其使用方面又有很大不同,折射出明显的文化痕迹,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历史传统和社会价值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Myerson 3 and 4 proposed and characterized a modification of the Shapley value in the context of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several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Banzhaf value proposed by Owen 7 to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In particular we characterize this valu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fairness, isolation, and pairwise merging. © 2006 Wiley Periodicals, Inc.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2006  相似文献   

17.
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英国殖民者与印度当地人民之间的冲突。以特顿、朗尼为主流的英国殖民者残酷统治印度,文化官员菲尔丁寻求与印度人的真诚友谊,英国来客莫尔夫人、阿德拉想了解真实的印度,但他们都以失败告终。英国人欧洲中心主义、白人集体意识以及殖民政权毫不掩饰的种族歧视和带有感情色彩的暴力统治,唤醒了印度人民,割裂了这本来就脆弱的联结。赋予东西方平等的话语权,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加强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交往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谚语翻译是文化翻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从小说《围城》的英译本中选择了四类西方谚语典故的英文翻译,以译文在目标语境下的功能评价标准,开展文学翻译批评。谚语典故的翻译与溯源,实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中要首先考虑文化背景,然后根据上下文联系和搭配来确定词义。翻译中词义必须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译文才能实现原文文化信息的传递,获得原文与译文的对等转换。  相似文献   

20.
The economic value, social status and symbolic meaning of small arms are particular and temporal in nature. This is demonstra ted through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dynamics of cultural change and adaptation in Nuer society. Specifically, the article shows how attitudes towards small arms shif ted over time from a positive valuation of guns as prestigious objects, to ambivalence between the need for protection and the experience of increased local lawlessness and violence. More generally, it demonstrates how weapon-rela ted activities can only be fully understood when seen against a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 Even if the display, use and circulation of weapons appear to carry cross-cultural references, typically as expressions of power and masculine identity, the meaning is always primarily local. Therefore,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destructive impact of small arms through demand side programs, based on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can only be carried out successfully if built o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a particular cultural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